>>> 2007年第10期
心平气和是一药
作者:温长路
心平气和是一药, 心静意定是一药。
──《大藏经》
《大藏经》中的这几句话,说的都是心在人生理中的重要作用和心理平衡与药物治疗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心理疗法的独特功能。在这有限的几句话中,竟用了“无邪”、“宽”、“和”、“平”、“静”、“定”等一连串的词来突出对心境的要求,足见作者心目中“心”及心理疗法的地位之高了。关于心境在人的生理中的重要作用,祖国医学也有着相同的认识,在《黄帝内经》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已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明确论述。
心在中医学概念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被封为“君主之官”,为人身最高的统治者和最大的权利执掌者。血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对血起主宰作用的正是心。《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景岳全书·血证》则进一步强调说:“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心对血的这种主宰功能可以通过许多途径反映出来,其中用感官可以感觉到的主要是面色、舌色、脉象和人胸部的直接感受。如人的面色红润、舌色红活、脉象平和有力、胸部感觉舒畅,就标志着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如出现了与上述情况相反或相违的表现,相关的疾病就要发生了。若面色赤红、舌色赤红、脉速加快、胸部烦闷,是心火过盛的表现;若面色无华、舌色淡白、脉细无力、心悸心慌,是心血亏虚的表现;若面色深紫、舌色青紫、脉象艰涩、胸部憋闷,是心血瘀阻的表现,多见于心脏的重症或危症。
神志,是人的精神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独具聪明智慧表现的主要指征之一,而神志的主宰者也是心。“心者,神之舍也”(《灵枢·大惑论》),心藏神;“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心主思。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也有“遇事好好想想”、“要多长个心眼”等口头语。这些话的中心意思都是一个:心是人体主管思维的器官,既要把握全局,考虑周身的大事;又要调控七情的发生与变化,使人在波澜翻滚的思潮中正常生存。心的这一功能正常,人就表现出聪明、理智、敏捷、灵活,健康长寿的机会相对就多;反之,人就会表现出愚笨、粗鲁、迟纯、固执,疾病和灾难的发生率相对就要高些。实践证明,大凡有雄心壮志的人、聪颖灵透的人、豁达大度的人、善于处世的人,都是有“心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傻头笨脑、鸡肠小肚、无朋无友的人,或多或少都缺了点“心眼”。很显然,心的这些功能里,包括了大脑的某些功能。把心与脑的一些功能混淆在一起,不能片面理解为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更要挖掘其中存在的必然联系。在现代临床上,一些心脑疾患发病机制上的相关性和对心脑疾病同治收到的理想效果,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心与脑关系的不可分割性。
自古道,君明则国昌,主健则体安。心的生理状态正常,全身各个组织器官的功能则发挥有序;心的生理状态出现问题,也势必要影响到全身其它组织器官功能的正常发挥。一损俱损,既符合大自然运行的基本规律,又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思想。
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充足的心血供应和灵活的神志发挥,使人的五脏六腑处于平稳运行中,人体这个小天地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环境,疾病就很少发生。一旦人的这种平和心境被打破,心理因素造成的机体失衡状态立即就会发生了。各种不平静因素形成的兴奋灶不时成为人思维中的优势中心,并不断通过大脑皮层的作用操纵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使人生出多种疾病来。有人对参加高考的考生进行了胆固醇浓度变化的系统测定,发现在高考前一年的平静状态下,其浓度处于最低值;在备考的一年中,处于不断升高的变值;在参加高考的前夜,达到最高值;然后,又逐渐下降。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常表现出山珍海味也难下咽、暖床柔被也难入睡、幽默逗笑也难开心等,由此引发的疾病就在所难免了。糟糕的心境轻则使人食欲减退、大便紊乱、月经不调、头痛眩晕、心慌汗出、失睡健忘,重则形成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病、血管硬化等疾病,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于这些由于心境不好造成的疾病,药物治疗是很难奏效的,最好还是通过心理疗法,恢复“思无邪僻”、“行宽心和”、“心平气和”、“心静意定”的正常精神状态,从而达到病去体健的目的。
人是有七情六欲的,生活中的各种刺激有时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做到心平气和说起来容易,办起来难, 或者说根本是办不到的。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客观面对生活现实,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烦恼,以减少不良情绪的刺激。要善于自我克制,要学会自我排解,要接受他人劝说,要尽快解脱困惑。具体方法很多,静的如作画、写字、读报、与朋友谈心,动的如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体力劳动等,凡是可以转移情绪的作法都可以试一试。世界著名的长寿学家胡夫兰德说过,人生“一切不利的影响因素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过于不良的情绪和恶劣的心境”。《大藏经》中说的“心平气和”,对于人的健康长寿来说,确实是再好不过、且无可替代的良药了。
责编:张宝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