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4期
《菜根谭》教给的养生智慧
作者:路永照
前集O十二
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惠泽,要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思。
【释义】
对于眼前,应该持心宽大,无论贤愚不屑,一视同仁,就不会引起他人的不平之鸣了。对于死后留给世人的惠泽要流传得久,让人觉得没有匮乏之感。
现代人似乎越来越不计较身后之名了,有些人还把“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当成处世格言来信奉,这是过重的功利心所致。他们不懂得无论是修学还是创业, 如果想要取得成功,必须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一下古人对名节的重视心理。当然,时代变化了,具体内容也发生了迁移,其内涵却是亘古不移的。平时读历史,每读到伯夷、叔齐的故事,总为他们二人的人生态度感到遗憾,他们的行为是与历史的车轮相悖而行的,然而很少会有人说他们是迂腐的。人们总是对他们充满崇敬的心理。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年龄大了以后,就对长子伯夷说:“我的年岁已经很大了,恐怕再活不了多久了。我死后,你就辅助你的弟弟叔齐继位吧。”
孤竹君死了以后,叔齐拒绝接受王位,说:“虽然父亲有指示,但按礼数,应由长子—我的哥哥伯夷继位。”伯夷也不肯。后来叔齐和伯夷一齐逃走了。二人准备去投奔西周。
到了西周,二人逢着正要讨伐商纣王的周武王,于是,跪在马前力阻道:“您父亲刚去世,就动干戈出征,是不孝的举动。况且,您是做为臣子去征伐国君,这是不忠的。”部下要杀掉他们,姜尚说:“他们是仁义的,就由他们去吧。”
武王平定殷商之后,伯夷、叔齐以住在周地为耻,离开周室,到了首阳山。他们决定不再吃周朝的饭食,只在山上采薇菜充饥。不久,双双饿死在山上。两人的行为虽然是不合时势的,然而他们对死后之“名”的重视却赢得了千古赞叹。
【养生提示】
以下出自《老老恒言》卷二“省心”。
身后之定论,与生前之物议,己所不及闻、不及知,同也。然一息尚存,必无愿人毁己者,身后亦犹是耳。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非务名也,常把一“名”字着想,则举动自能检饬,不至毁来;否即年至期颐,得遂考终,亦与草木同腐。《道德经》曰: ‘死而不亡者:寿!’谓寿不徒在乎年也。
无论是死后最终的定论,还是生前众人对自己的议论,只要是自己没有听到或没看到的,其实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一样的。然而,只要一息尚存,谁也不愿看到别人诋毁自己,这在身后之事也是一样。所以,君子痛恨一辈子与名望不相对应,这并不是在追求“名”。平时经常把一个“名”字放在心上,则自然能够谨慎从事,防止诋毁的产生。否则即使年至百岁,也只不过与草木一起腐坏。《道德经》中说: “死而不亡者:寿。”意思就是高寿不仅仅在于年龄。
【原文】
前集O十三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释义】
遇到狭窄的小道,自己停留一步,让别人先行,对于美味的东西,分成份与大家吃,这样的谦让之道是做人处世的安乐法门。
谦的要求,其实是儒家“仁者达人”观念的反映。人的修学经过“为己之学”的规范,还要进一步到“成人”之学,也是“内圣”而“外王”的一个过程。对于做人的原则,孔子从待人接物的角度提出了五点。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篇》)
儒家认为,做为一个有仁德的人,应实行恕道。在面对问题时,能由自己推及到别人身上,“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雍也篇》)设身处地的多为别人着想,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能如此,也是君子谦谦有修为的表现。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尽心下》)
大意是,孟子说:君子有三样乐趣,而统一天下并不包括在内,父母都健在,兄弟没病没灾,这是一乐;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人,这是二乐;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教育他们,这是三乐。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提倡孝悌的伦理道德规范尤其必要。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也是与他人相处首先应该做到的,是“谦”的基础。一个在家对父母都不尊敬的人,在社会上与别人打交道,也必是貌合神离的,很难有诚可言。
【养生提示】
讲一个用《孝经》来治病的故事。
南朝吴郡的顾欢,是当时著名的医生和养生学家,喜好道学,隐居于会稽山的白石村。一天,村里有一家请他上门看病。顾欢问这家的仆人:“你家主人是怎么得的病?”仆人答道:“我家主人前些天和老母生气,中了邪风,得了胸口闷痛之症。”顾欢素闻这家主人恃富凌人,狎妓酗酒,尤其是对父母不孝,是远近闻名的不孝逆子,就对仆童说:“你家主人家中可藏有《孝经》?”仆人答有。顾欢说:“你们家主人的病,不必用药,只须将《孝经》放在枕边,让他斋戒沐浴,恭敬拜读,早晚三次,就如同服药一样,不可疏忽马虎,如此坚持一个月,差不多就可以好了。”仆人回去向家主报告了顾欢的说法。
这人知道顾欢医道精深,是当世华佗,不敢怠慢。每日按照顾欢的讲法拜读《孝经》。一个多月,不但病症全无,而且人也变了,孝敬老母,不再为非作歹。他去拜谢顾欢,顾欢说:“善祛恶,正胜邪呀,所以《孝经》也能治病。”
责编:曹革林lansheng1234@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