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走出结肠炎治疗的误区

作者:许锦东




  结肠炎、直肠炎是危害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无论哪种类型,引起临床症状极为相似,多数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粘液或粘液脓血便、直肠出血或某些周身症状。不同类型病人的预后大不相同,轻者经积极治疗后可以痊愈,重者若不经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在治疗过程中,结肠炎、直肠炎的病人常出现种种疑惑,有的病人甚至走人了治疗的误区。
  
  误区之一:腹泻就是结肠炎——盲目服药
  
  结肠炎、直肠炎能引起腹泻,而腹泻并非都是结肠炎、直肠炎。患的明明不是结肠炎,而长期盲目服用治疗结肠炎药物的病人并非少见。事实上,腹泻不仅常见于结肠炎、直肠炎,更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肠易激综合征与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结肠并无炎症改变。病人主要有左下腹部疼痛、稀便、便中带粘液、着凉后加重,或者有排羊粪球样便、排便后腹痛缓解等特点,化验大便、钡灌肠和电子肠镜检查均无异常,服用治疗结肠炎的药物无明显疗效。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避免精神刺激、摆脱烦躁、焦虑、愤怒的情绪常有利于病情的缓解。
  
  误区之二:结肠炎应该消炎一滥用抗生素
  
  对于感染性结肠炎、直肠炎和细菌性痢疾等,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可迅速控制感染。然而,对于非感染性结肠炎、直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抗生素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与免疫、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除在合并感染时使用抗生素外,一般不用抗生素,否则会造成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后果。
  
  误区之三:用药见效后未能巩固——中途停药
  
  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经过积极的内科治疗后,病情常能得到控制。病情缓解后仍需口服5—氨基水杨酸制剂1-2年。由于病程长,有的病人不能坚持服药;也有的病人自我感觉良好,擅自中途停药,这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肠镜检查发现,慢性持续型或复发缓解型溃疡性结肠炎病人的大肠粘膜出现萎缩性改变,色彩变得苍白,血管纹理紊乱,粘膜干燥无光泽。也就是说,即使病人自我感觉良好,也仍然有复发的可能,要巩固治疗效果,家庭中的康复期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切不可中途停药。
  
  误区之四: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营养补充和心理调适
  
  有些结肠炎、直肠炎的治疗决不是单纯靠药物治疗就能解决的,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常有贫血和低蛋白血症,此时采取禁食、静脉补充营养的方法增加氨基酸、脂肪乳、多种维生素对病人是至关重要的。一方面,能使病人的消化道得到暂时的休息,有利于病情的缓解;另一方面,补充营养和维生素增强了病人的抗病能力。病情好转后,仍要注意多进食富含营养的少渣饮食。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与加重常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缓解期的病人应远离股市、麻将桌、娱乐场所等,避免精神刺激,减轻心理压力,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注意营养补充和心理调适,这对稳定病情、预防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误区之五:宁肯饱受疾病折磨——不愿接受手术治疗
  
  结肠炎还需要手术治疗吗?答案是肯定的。当溃疡性结肠炎的病人并发癌变、肠穿孔、大量便血、肠狭窄、中毒性巨结肠时应手术治疗。另外,年龄50岁以下,长期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经过严格系统的内科治疗仍得不到控制,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的病人,尤其是青少年病人,应该考虑接受手术治疗。青少年病人的病情若得不到有效控制,会影响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