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老年人还需要“精神赡养”等

作者:佚名




  我爸在农村山区,生有四子一女。当他用辛勤的汗水把孩子一个个送进了大学校门,送上了吃“皇粮”的岗位,成为都市人之时,面对乡邻们羡慕的目光,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每当茶余饭后或是夜幕降临时,渴望天伦之乐的他常常向隅而坐,独自发愣。他多么想听听小辈们的声音,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啊!可是我们天各一方,除了按期寄点钱回来,似乎已把这个家给忘了。有时逢年过节回来一趟,也是过个三两天就走。我妈在世时他还能撑着,自从去年我妈去世后,他倍感寂寞难耐,终于忧郁成疾,一病不起。我们做儿女的真是于心不忍,可又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李刚
  
  李刚读者:
  人老了感情特别脆弱。许多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不高,但很看重精神生活,总希望有个伴进行精神交流。特别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心理,使老年人晚年渴望得到儿女更多的温情。可是,如今不少做儿女的往往只满足于给老人提供点赡养费,却很少关心老人的感情需要,致使一些老年人因缺乏儿女亲情而郁郁寡欢,引发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活的信心,过早地走完了人生之路。
  赡养老人是每个晚辈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保证,更包括精神生活上的安慰、尊重与交流,亦即“精神赡养”。根据老人的心理特点,积极地去关怀、体贴老人,丰富和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可以使他们增添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对老人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因此,每个做晚辈的应设身处地为老人着想,从多方面关怀老人,尊重老人,支持老人,不仅要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更要让老人老有所敬,老有所乐,笑口常开。要经常回到老人身边,与他们多谈谈心,多些理解多些爱,让轻松、活泼、情意浓浓的亲情围绕着老人,从而使老人经常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在温馨、和谐、舒适的生活环境中健康长寿!
  
  耳聋老人要防耳聋怀疑症
  
  我爸年近七旬,本来性格开朗,深得家人的尊重。几个月前他开始耳聋后,性格突然改变,与人相处事事设防,处处疑心。儿女若心情不好,不太言语,他就认为是讨厌他;儿子若对孙子发脾气,他就以为是指桑骂槐,嫌他年老不中用……时间一长,与家人的关系搞得非常紧张,不知为何会这样?
  王 芳
  
  王芳读者:
  其实你父亲患了耳聋怀疑症,这是一种较严重的心理障碍。老人耳聋后,听人说话非常费力,说话者也很累,这就导致家人和朋友不愿与他多说话,老人也因听不清别人说话,不愿与别人交谈,封闭自己,从而造成孤独、抑郁和多疑。这种交际上的困难,使老人产生严重的担心和失落感,再加上人到晚年,社会地位改变,年老体衰,总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进而产生自卑感,而越自卑,就越重视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敏感性就越强。
  所以说耳聋老人并不是“耳不听心不烦”,恰恰是“耳不听心更烦”。作为家属或子女应该理解耳聋老人的心理变化,积极创造一个和谐交流的家庭环境,尽量减少老人的孤寂感,给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具体建议是:
  (1)帮助老人建立新的爱好。耳聋老人的最大痛苦是缺乏生活活力,可以帮老人买一些金鱼、鸟雀、花草之类,让他增加新的生活\J晴趣。 。(2)让他多与亲朋好友来往。家人多与他交谈,尽管他并不能全部听清,但交谈的功能不仅是传递信息,同样还是爱的表示。亲近的动作比语言更能慰藉老人的心。应避免自己说笑,而置老人于不顾的情况。
  
  (3)多陪同老人外出散步、游玩。多疑源于闭塞的生活方式。人进入老年,生活圈缩小了,再加上耳聋更加重了孤陋寡闻。子女与老伴要常陪老人到外面走走,用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来补偿其听觉的缺憾。这样能延缓耳聋老人心理衰老的进程,缓解因耳聋而产生的古怪性格。
  袁浩龙
  
  搬迁引出的“心病”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危旧房改造使不少市民告别了多年的小平房。我妈就是其中的受益者。可搬迁后没几天喜兴劲,烦恼就来了。左邻右舍的陌生面孔使她过去住小平房时的亲热感完全消失,防盗门隔开了人们之间的温情,邻里之间视同路人,我妈感到既孤单又无安全感。为此,她吃不香,睡不着,一肚子苦闷无处诉说,她时常跟我爸说:“住新房是好事,可我总是心慌,一听别人开防盗门的哐啷声就心慌,总以为坏人在撬我的门,这情况晚上更厉害,到后来,楼道的脚步声、说话声也听着害怕,明知家里没什么值钱的物件,可心里总打鼓,怕坏人闯进门来,一人对付不了。夜里做梦,总是从桥上掉进水里,,健忘,早醒,起来也无精打采……”
  你说,我们做小辈的该怎么帮助她呢?
  赵芯梅
  
  赵芯梅读者:
  你妈因搬迁而引起的担心和不安,是典型的“高楼综合征”表现。由于生活环境变了,心情也会有所变化,邻里的陌生感、担心和烦恼围绕着你妈,积虑成疾,心理上反常就不足为奇了。
  临床医学证实,人们的许多躯体症状是由于长期的心理障碍引起的,健康不仅仅是躯体的健康,还应包括心理是否稳定,能否尽快适应环境,能否接受困难,是否善于同人交往等。
  针对你妈目前的情况,首先应建议她多参加室外活动,可打打太极拳什么的,多接触一些老年人,因为老年人之间的沟通相对要容易些。其次,让她参加居委会组织的一些活动,只要身体许可,把精力和时间充分利用起来,也可以分散老人的孤单感。再有,你们做子女的千万不要疏忽老人的精神需求,可以多利用节假日一家聚聚,使老人尽量多享受天伦之乐。
  袁浩龙
  
  过度自责不可取
  
  我退休前为科研所的研究人员。退休后,往事总是不由自主地在脑海里浮现。我自认为一生平庸,能力有限,成果平平,既写不出有影响力的论文,也搞不出有经济效益的科研项目。直到退休时,还只是一个副研究员。退休后认为自己缺乏发挥余热的条件,只好整天呆在家里虚度光阴。思前顾后,我觉得自己的一生无所作为,毫无值得回味之处,很是自责。这种想法折磨着我,让我快乐不起来。你说我该怎么办?
  李瑞国
  
  李瑞国读者:
  过度自责的人认为自己一无是处,无所作为。过度自责的老年人虽然能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或过错,但总是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甚至将自己的缺点扩大化,认为是不能接受的。其实,绝对完美的事是没有的,十全十美的人则更难求。每个人都有其短处和弱处,重要的是应该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如果某项缺点是可以改进的,自然应该立即改正。但是如果是像身材矮小、身体发胖、智能有限等个人无法控制的缺点,就得鼓起勇气来接受,不必从内心里去谴责自己。
  美国心理医生鲍恩斯为过度自责者制订了两种训练方案:①事件:我丧妻后向A女士发出共进晚餐的邀请,A女士因有约在先而婉拒—自责:没有女士愿意与我这样的人约会(认知失误:以偏概全)-合理反应:也有女土会认为我挺不错,也许她这次有约在先。我要找一个喜欢我的人。②事件:闲聊时,B先生夸奖我处事老练,其他人也表示赞赏-自责:他们不过是客套和随声附和而已(认知失误:贬损积极评价)-合理反应:看来我真的有一些长处,今后要在其他方面更加努力。
  从上述训练方案可以看出,训练的基本步骤是:第一步,针对每天所遭遇到的不愉快事件,找出自己对此所做出的消极评价,并且写在纸上。第二步,分析导致消极评价的错误认知方式是什么。第三步,自我批判错误的认知方式,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信念,以此反击那些自责心理。据鲍恩斯研究,每天花一刻钟进行训练,只要坚持两个月,自责就会被驱逐得无影无踪。
  袁浩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