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以子为师一举两得
作者:失华贤
这是发表在《羊城晚报》上一篇短文的内容摘要。文中姓包的农民所说的,可以说句句是实话,而且句句是真理,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操作性。值得每一位家长思考,尤其是没多少文化的父母不妨好好借鉴。老包的做法,至少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叫孩子要好好读书,这当然没错,但如果父母只是一天到晚地“你要好好读书呀!”“以后没文化就要吃苦呀!”这样喊,不准孩子玩上一会儿,而自己呢,打扑克、玩麻将,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这怎么让孩子心理平衡呢?即使他在学习,说不定心里也在冒火。如今,老包从田里劳累了一天之后,还从头开始学习,而且还认真地做作业。这一举动,就是最好的榜样,就是最具魅力的示范,它比千叮咛万嘱咐不知要强多少倍。在老包的这种精神感召下,他的孩子还能不自觉吗?
当个老子不如当个学子。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存在着误区,总以为孩子是自己的教育对象,自己是教育者,孩子是接受者。这种误区,使孩子与父母构成了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它不但影响了亲情的有效沟通,也妨碍了孩子自主性和自信心的确立。如果父母能放下当“老子”的架子,真诚地当个“学子”,虚心地向自己的孩子学习,这是多么地坦荡和大度啊!有些孩子之所以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信心不足,就是因为家长老是批评和抱怨,总认为他一无是处。其实,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许多东西值得父母学习。父母向孩子请教和学习,孩子就会有一种自豪感,自信心也会增强不少,因为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许多长处。良好的家庭应该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家庭。有的地方孩子向父母学,有的地方父母向孩子学,这样,两者关系必定会更加融洽。
读上三遍不如教人一遍。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对某个故事,原来读过多遍,但印象并不深,如果你试着给孩子讲一遍这则故事,似乎印象就深刻多了。不少知识,自己想想已经懂了,但要真的讲给别人听,把别人教会,这可不是简单的事。要想教会别人,自己先必须花大力气好好理一理,深入地钻研一番,然后再默默地陈述几遍。否则,别人就不可能听懂。这个过程,是一个深思熟虑的、反复揣摩的过程。另外,在教的过程中,还会因对方的疑惑而引出新的思考。比如讲到某一个知识时,对方提出了一个原先根本没有准备过的问题,这就不得不让教者认真地去思索。因而,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让他教大人,这是一个促使孩子深入学习的过程,孩子不懂,又去问老师,等于是进一步学习。
当然,要孩子教大人,不是装装样子,不是哄他一哄,更不是吓唬吓唬。而是要像老包那样,一是真诚,二是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