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期

渴望心静

作者:樊富庄




  人们常说:四十而不惑。可我,人到中年,面对的是一大堆问题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上有高堂,均年已古稀,生活需要照顾;下有女儿,面临高考,各种忧愁在心头;单位部门经理的工作更是繁忙;加之社会上、亲友间应酬连绵……这一切使我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迷茫和困惑,甚至烦躁不安,时常失眠,有时会无缘无故地发脾气,心里总是觉得很乱。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渴望着能静下来,让疲惫的身心变得轻松,让躁动的心得以宁静。于是,“等我静下来……”这句话时常挂在嘴边,对朋友,也对自己。
  渴望心能真的静下来,不再四处奔波,不再有虚伪的应酬,不再违心地做事,不再赶稿,不再……找回久违的真我,按照自己的心性,做些自己喜欢做的,想点自己愿意想的,或者干脆什么也不想,什么也不做,就那么静着,让心感到悠然、闲适、恬静。时光流逝,许多年过去了,可我心依然静不能及,就是这样一个朴素而又简单的愿望却迟迟难以实现。
  “等我静下来……”为了实现这一愿望,我曾努力克制和封闭自己,甚至想走得远远的,独自一人去深山老林,远离纷乱、喧闹的都市,寻找梦中的圣地,以为这样心就可以静下来。很快,我便发现这样想是很愚蠢的,完全是自欺欺人。因为,人生在世,心随世转,人世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功名利禄、福祸得失等,你都得用心思虑。即使你远离尘世,幽居深山,以求宁静,假若你不能忘却俗世事物,内心仍是充满烦躁。
  我一直被烦躁和焦虑困扰着,生活得很苦,很累。有一天下午,我独自一人呆在家里,不觉中心里掠过一丝孤独和忧伤,为了避免这种不良情绪进一步发展,我便有意识地进行思维转移,从书架上取出一本书,躺在床上看了起来。忽然间我被书中的一个小故事所打动,眼前一亮,心里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心静的真谛,困扰我多年的心结就此完全被打开了。
  那个故事是这样的:说是有一个人感觉心里很乱,痛苦至极,于是便去找朋友聊天。他很无奈地对朋友说:“每天有那么多的事烦我,我简直受够了。如果你能帮我远离烦恼,让我心静,我愿意给你一大笔钱。”他的朋友说:“我知道一个地方,那里的人个个没有烦恼,不知你是否愿意去?’,“这不正是我想去的地方吗!”他很兴奋地说。朋友带他来到一片墓地,对他说:“你看,这些人静静地躺在这儿,他们什么烦恼都没有。”
  是的,惟有死人才没有烦恼,而人只要活着,就会有一大堆的问题等着你去解决,这本是生活的常态。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勇敢地面对问题,你必会获得解决问题的智慧。况且,生活中的问题和永恒相比,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其实,静是相对的,动(不静)是绝对的。动是为了静,而静则是为了更好地动,心不静则事不明,理不清,必然陷入迷茫,容易把自己的生活摘乱,使周围的人感到一种危险,一种担忧和不适应,以至于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事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而静可以协调动的平衡,使其富有规律。人一旦进入“静”界,便能多一些祥和,少一些纷争;多一些幸福,少一些灾祸;就能够疏于功名利禄,将人生烟云“静而化之”。
  所以,渴望心静的方法不是设法逃避,而是要学会如何去面对,这样,随着问题的解决,/b也就得到了清静。凡能变更心静者,定能获得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