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期
不可忽略:男子也有“更年期”
作者:华明玥
杨伯伯与妻子结婚30年,关系从未这么紧张过,他怪老妻把孩子都宠坏了,不听长辈教训,老妻刚分辩一句,杨伯伯愈发恼怒道:我就知道你处处护着他们,你看我在家里有威信吗?
杨伯伯的二女一子,大的30岁,都有孩子了,小的也研究生毕业,眼瞅着温馨的团圆饭桌每每变成硝烟弥漫的战场,纷纷为妈妈抱不平:“老爸你过了30年饭来张口的日子,还莫名其妙冲妈妈发火,你不惭愧呀?”“你在外头退居二线,没人听你发号令了,回来倒把我们都当士兵了,家又不是兵营……”杨伯伯听闻,气得饭碗一推,浑身发抖,愣是3天没跟老妻和子女搭话。这3天中,有一回杨妈妈买菜回来,还听到平时动辄威严逼人的丈夫躲在厨房里,在绝望地哭!这一下,杨妈妈觉得事态有些严重,遂打电话给自己的好友钟医生,钟医生一听就说:“你家老杨恐怕是患了更年期综合征,他现在的症状已经很明显,可能是你们全家在他症状初起时,反应不当,没有给他提供安慰和支持引起的。你赶紧陪他来看更年期门诊吧。”
相比女性更年期,男性更年期的症状向来不典型,因而常常为身边的亲人所忽略。在国际上,男性更年期被称作“男性隐性绝经期”,意思是它一样是男性一生中身心两方面的转折点,很关键,却不像女性绝经期那样,有面颊潮红、心慌、失眠、冷汗频出等症状。男性更年期更多的是体现心理方面的转折,一方面易被触怒,动辄脾气暴躁;另一方面,又体现出极端孤独抑郁的症状,想问题喜欢钻牛角尖,屡屡把别人的少许揶揄,夸张成不恭不敬、轻视自己,或者有意与自己作对;有些人本来感情上相当粗线条,拿得起,放得下,一到更年期却极为敏感细腻起来,经常从妻儿无意识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中揣摩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揣摩他们是否嫌弃自己等。男性更年期患者经常由焦躁发展到多疑,从多疑发展到抑郁绝望,其心态上的脆弱易折比较起女性更年期来,有过之而无不及。
对于视事业为寄托的男性而言,55-65岁确是“多事之秋”,退居二线的惆怅,疏导得不好,很容易加剧更年期的种种不适。男性每每会无端地将家庭中的矛盾,与其在外“壮志未酬身先退”的遗憾联系到一起,从而生发出“我在哪儿都是多余的人”的绝望之叹。一般而言,如果是为家庭操劳半生的妈妈在更年期脾气坏,较易得到子女原谅,而从年轻时就不擅对家人表达温情的父亲,就没这个运气了:第一,人们对男性更年期的了解很少,单纯地认为他发脾气,是为了在冢里摆架子;第二,男性本身不擅倾诉、羞于求助,也加深了他此时此刻的孤独状态。
对策:其一,要让男性长辈在放松的情形下接受“我有小恙,我要去做治疗”的现实。出于自尊,很多男性更年期患者百般否认自己是“更年期”,贸然带他去看门诊只会引起他更大的反感。家人要想办法让其逐渐接受这一事实,如可将刊有男性更年期知识的报刊放在他的床头柜上,让他“无意识”看到这些知识点;又如让亲友现身说法,提及自己战胜更年期症状的种种努力,让其正视疾病、积极调适。
其二,来自妻子的精神关怀不可少。建议男性更年期患者的妻子,将关注重心从儿孙身上转移到“老头子”身上,并给予他无所不在的精神支持,妻子可以在儿女与丈夫争论时,五条件地站在丈夫一边,让他觉得身心有靠、不再孤独。妻子可在取得孩子们体谅的前提下,演足这一幕“戏”。事实证明这对缓解更年期患者的心理抑郁,大有裨益。
其三,要告诫所有已成家未成家的儿女,不要将自己的生活烦恼带到父亲面前来。鉴于更年期患者常有将烦恼复杂化、夸张化的倾向,常常是“心头一根针,放下千钧重”,做儿女的此阶段一定要体谅父亲,力争在他面前“报喜不报忧”。有一个简单有效的小偏方可治男性更年期的“烦躁绝望”:薏仁糯米粥,配笑话四则。一家人在饭桌上讲些幽默小笑话,可大大缓解更年期患者的紧张状态。这里要注意的是,笑话的主人公一定不能是五六十岁的“倒霉男人”,以免更年期患者“对号入座”,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