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
从一个变性人的痛苦说起……
作者:储兆瑞
夜深了,一位来自外地的求助者还坐在心理咨询室里久久不愿离去。他是一个强烈要求变性的40岁的男人,一身女性打扮。他想变性,苦于一时手头拮据,正在设法做生意积累资金。但这个晚上他到哪儿去投宿呢?若住旅馆,身份证上的照片与现在本人实际打扮不符,担心会闹出误会;若住浴室,究竟是进男浴室,还是女浴室,举棋难定。事后得知,那晚他是在某个大医院里,开着暖气的急诊室的过道的凳子上度过的。他焦虑、郁闷,一心想变性,可是周围的人不理解他,而且他又囊空如洗,所以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一般人都很纳闷,为什么会有这种变性的事情呢?从性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有一种性心理障碍叫性身份障碍,指的是)解剖生理上的性别特征恰恰料表明,每5万—10万人中障碍者,且男性是女性的3倍。性科学研究表明,性身份障碍者对自身的生理性别很不满意、不舒服,甚至感到痛苦,偏爱异性装扮,渴望成为异性,有些人会要求做外科手术和服用异性激素来改变自己的性别。
根据我国性学者的研究,性身份障碍一般表现为性别改变症、双重角色异装症和童年性身份障碍症。所谓性别改变症,或称为性别转换症、易性症,是指渴望像异性一样生活,并被异性所接受的病症。这种病症又分为原发性或真性性别改变症和继发性或假性性别改变症两类,原发性是指自幼年即开始表现性别认同的紊乱,并持续终生。对这类病症心理咨询只能减缓痛苦,提供疗建议,包括激素治疗,一般效果不佳,多半最终根据患者的强烈要求而做变性手术。经验表明,在改变性别手术中,男转女手术在功能上和美学上比女转男手术较易成功,而且男人较易模仿女人的行为,当然,仍需在术后对当事人和家庭进行咨询和指导。继发性指其性别认同紊乱开始较晚,可出现在成人期的任何阶段,并且不一定持续终生。对此不可冒失地做改变性别的外科手术,而要进行心理治疗,以发现导致他们对自己性别不满意的原因,帮助他们认识并消除这种念头。当这类患者发展到精神疾患或有轻生念头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治疗精神疾病和消除其自杀观念,然后再考虑他们性别要求上的烦恼。
至于在生活中的某一时刻穿着异性服装,以暂时享受作为异性成员的体验,但无永久改变性别愿望的病症,则称之为双重角色异装症。对于双重角色异装症的治疗和矫正以心理咨询为主,可采用行为治疗,如厌恶疗法、鼓励参加社交活动等。
而童年性身份障碍是指15岁以下未成年人持续对自己的性别感到痛苦,渴望成为异性或坚持自己属于异性成员的病症。他们排斥自己性别的服装及活动,偏
爱另一性别的服装及活动。男孩童年性身份障碍多于女孩。从上学前几年起,男孩就沉湎于女孩的游戏和活动,偏爱穿女孩或妇女的服装,洋娃娃是他们喜爱的玩具,女孩子是他们偏好的玩伴。这种男孩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在青春期及以后表现出同性恋倾向。对儿童性身份障碍主要采取心理咨询和行为疗法,从小按性别培养其性度,避免性别错认。切记,家长不能把女孩打扮成男孩,把男孩打扮成女孩。一般来说,男孩懂事以后父亲要多承担性别自认的教化作用,反之,女孩懂事以后母亲要多培养其女性度。我们欣喜地看到,南京城里出现一个离婚女子为其幼年儿子寻找“代理爸爸”,尽管难以如愿,但这一举动反映出经过这几年性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对孩子性别教育越来越重视。
鉴于性身份障碍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生理原因、遗传基因因素,又有生活环境影响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如胚胎发育时的激素影响,母性化的幼年教育,家庭中缺乏可认同的同性成人,对不符合儿童性别行为的默许或纵容等,均会导致童年性身份障碍、双重角色异装症、性别改变症等。像文章开头所谈及的变性咨询求助者就是童年时候父亲去世,由母亲带他在姐妹的脂粉堆里长大,潜移默化,由童年性身份障碍而造成了性别改变症和双重角色异装症。
现在我国每年至少有5万人要求做变性手术,但真正实现其愿望的微乎其微。最近一变性人在南京签名售书,大大方方,广大读者也开始以平常心态对待之。但变性毕竟耗资巨大,且女变男还有不少后遗症,我们更多地是提倡普及性科学,防患于未然,加强性科学的研究和实践,使已有性心理障碍的人能及时得到咨询帮助,使一些人的变性愿望最终得以圆满实现,从而为提高人民群众的“性”福而共同努力。(编辑 萧 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