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6期

他患了“现代”病:网络性心理障碍

作者:鲁龙光

  最近,我接待了一位中年男子,他心理咨询的内容,我觉得在目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事后,我将其整理、总结了一下,有同样心理障碍的人读后一定会有所启发和收获。
  这位来咨询的王先生在生活中不善言谈,却特别喜欢泡在网吧里聊天会友。他在网上口若悬河,成了人见人爱的“大众情人”。而且,他在网上越是感到得意,在现实生活中就越是木讷笨拙。他自己感到非常困惑,经我检查和心理分析后,我告知他患上了“网络性心理障碍”。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典型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情绪低落、无愉快感或兴趣丧失,有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容易激动、自我评价降低,严重者社会活动减少,有自杀意念。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因患者感受到上网的乐趣,因而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以后发展为依赖性,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上网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至正常水平。晚期患者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征,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
  在与王先生的交流中,我问他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上网,他的回答我觉得代表了一部分网民的心态,其中的“身份丧失”对网上行为和心理有下列影响。
  平等感。在网上,你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惟一的不平等是对网络是否熟悉,初学者有时会受到老网民的轻视。
  自由感。你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人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能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
  身份虚幻感。你可以在游戏中或者聊天室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比如生活中一个善良的女孩可以在网上扮做一个强悍而霸道的土匪,或者在聊天室假做男性找一个“女”朋友。
  这些影响肯定是有利有弊。仅以“身份丧失”为例,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一些人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可以让中青年人虚拟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它的不足是会使人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还使一些人有机会对异性进行性骚扰。
  网络性心理障碍以20-30岁的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也有少部分中年人也会患此病。当然,并非所有爱上网者都会罹患这种病症,因上网聊天而出现或加重社交障碍、行为异常、人格障碍、心境障碍、交感神经系统失调者,大多原来在心理上就存在某些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自卑和人际交往问题。越是自卑感强的人,其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潜在意识越强,而网上的社交状态正好成为他们逃避现实的“世外桃源”。在那个虚拟的世界中会让他们体验到无与伦比的轻松、自在,满足个体的控制感。但是,这种来自网上的满足感、控制感毕竟不同于现实世界。心理健康的人能认识到这一点,因而他们不会沉湎于网络。而对一些原先有一定心理问题的人来说,网上的活动具有补偿性的满足感,往往难以自拔。
  倘若发现自己“e网情深”了,在现实生活中显得难以适应,同时存在诸多情绪低落、能力下降、对生活失去兴趣等心理问题时,很可能是患上了网络性心理障碍。这时应该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并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王 侠 整理)(编辑 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