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8期

夏季,谨防发生“情感障碍”

作者:王安兰




  盛夏时节,约有16%的人会出现情绪、心境和行为异常。其中以中老年人更易发生。医学上将此称为“夏季情感障碍”。主要有下述表现。
  心情烦躁,思维紊乱,常因小事与家人或同事闹别扭。自我感到头脑糊涂,内心烦热,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并且健忘。
  心境低落,对任何事均不感兴趣。清早起床时心境好一些,下午和晚上心境变坏。对工作缺乏激情,对同事和亲人缺乏热情和感情。
  行为怪异。经常固执地重复一些动作,如反复洗脸、洗手、洗澡,也要求他人与自己一样,不许别人反对,否则就发脾气。
  夏季情感障碍的发生与环境温度、出汗、睡眠时间和营养不足有关。当气温超过30℃,日照时间长于12小时,情感障碍发生率便会上升。实验表明,当气温在18—28℃时,人体70%的散热是依靠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有26%通过皮肤和肺蒸发,3%靠吸入的空气和摄入人体内的食物化解,1%随粪、尿排出。
  当气温超过37℃时,人体体温要靠皮肤蒸发散热。这时人体约有200万条汗腺向外排汗,最大出汗量为每小时2000克。这些汗液蒸发时,从皮肤吸走大量热量,使体温不至于上升太快。一旦气温持续上升时,此时皮肤不仅不能通过辐射散热,而且还能从外面吸热。所以,天热时人若“赤膊上阵”,更易吸热,让人闷热难受。此时,极易发生“情感障碍”。
  夏季天气炎热,人的睡眠时间和饮食量有所减少,加上出汗又多,体内的电解质代谢出现障碍,会影响到大脑的神经活动,从而导致情绪、心境和行为方面的异常。
  为此,在夏季,应增加睡眠时间, 当气温达到或超过33℃时,老年人不宜进行体育活动,以防止体能消耗太多,有损新陈代谢。此外,不宜减少饮食量,要讲求科学营养。为避免电解质代谢紊乱,出汗多时,应及时补充淡盐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