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9期
形单影只话空巢
作者:方 舟
近年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老年人口数量将长期位居世界首位。另外,由于人们就业观念的改变,“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不再是必须遵守的清规戒律。正是在这两方面原因的促使下,空巢家庭的数目已经变得非常庞大。
据调查,目前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老年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其中,天津市区老年家庭的“空巢”率为55%,北京为34%,上海为37%。2003年3月公布的北京市空巢老年人家庭调研情况(截至2002年底)表明,北京市约有近120万户老年家庭,其中,空巢家庭竟然高达45万户,占全市老年人家庭总数的38%。也就是说,将近四成的老年人家庭是空巢家庭。特别是在中关村地区,由于学院和研究机构较为集中,文化层次较高,空巢现象也相对明显o,据统计,中关村地区的老年知识分子的空巢家庭率接近70甲e,且逐渐向低龄化发展。而据专家预测,50年后,我国老年人家庭的“空巢”率将,达到90%。因“空巢”引发的老年人身心问题和疾病也将更突出。
上海市徐汇区程大妈:美好“夕阳”要抓牢
我是去年退休的,儿子在北京读大学,老伴还在上班,这下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人,刚开始挺不适应的,整天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吃不香,睡不着,人一下子消瘦了好多。这时,社区的工作人员及时注意到了我的变化,一方面开导我要主动适应退休的生活,转变自己的观念,重新寻找自己生活的目标,并让我参加了社区的腰鼓队。我现在想通了:人都是要进入老年生活的,与其被动适应,不如自己主动适应它。年轻的时候,由于条件的限制,自己有许多梦想都没有实现,现在退休了,有时间,有精力,为何不去努力呢?我现在每天充实得很,不但是腰鼓队的主力队员,而且在市老年大学报名学习书法、钢琴,自己也喜欢写作,平时经常有文章在报纸、杂志上发表,我现在人精神了,身体也比以前好了许多。我希望我们每个老年人的生活都能过得非常美好。
北京大学退休老教授蔡老师:
孤苦伶仃盼儿归
我从北京大学退休后,刚开始在学校还有兼课,生活也挺好。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不如以前了,课也不能上了,老两口只能呆在家里。子女们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外地,工作都很忙,很少有时间来看我们,我们也能理解。一年中最快乐的就是春节的那几天了,儿子、儿媳妇、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全回来了,一家人大团圆好开心啊!
你知道老年人最困难的事是什么?是剪脚趾甲。在常人看来是一件很普通的小事,而对于我们这些高龄老人来说却是头等的难事。
在北大,一些老教授的子女先后出国进修、留学或定居海外,“燕园”像我们这样的“空巢家庭”有很多。这些年老体弱的老人虽不缺钱,但日常生活却非常艰难。我的邻居张教授93岁了,因患脑软化症,独自走出家门便会找不到归途,老伴也接近90岁,眼睛又有毛病,因此,他们请了保姆。可是,在这样的“空巢家庭”就连保姆都欺负老人,老人气愤地说:“这哪是保姆住在我家,简直是我住在保姆家。”有时保姆出去玩,乐而忘返,老人只得忍饥挨饿地等待着。
医学专家:年老体衰疾病多
空巢老人年龄偏大,行动不便,思维迟缓,而且往往身患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老慢支、哮喘等,因此,在遇到一些突发病症时自救能力不足。当前,空巢单身老人在家生病死亡的报道在媒体上屡见不鲜,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1)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对空巢老人生命安全的最大威胁。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突然、病情严重、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其中,高血压所致的急性脑卒中、冠心病所致的急性心肌梗死是威胁老人生命安全最主要的原因。空巢老人,特别是单身的空巢老人在家中突然发病,很容易因为出现偏瘫或语言障碍而严重影响老人的求救能力,进而延误了抢救和治疗,甚至因此失去救治机会。
那么,空巢老人怎样才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做到防患于未然呢?
除在日常生活中起居规律、饮食清淡、控制体重、放松心情、不要暴喜暴怒、严格控制血压和防止便秘之外,还要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保持高度警惕。身患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老人,一定要坚持服用调脂、降糖、降压、抗凝血、扩张冠脉及活血化瘀、宽胸理气等中西药物。
尤其是有冠心病病史的空巢老人,平时要尽量把药物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以便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容易找到。如果出现心绞痛、胸I:司憋气、心律失常、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且服用硝酸甘油等扩张冠脉药物不能缓解时,千万要保持镇定。立即平卧并尽可能减少活动,适当加量服用扩张冠脉药物,并且及时报警通知急救中心以获得及早的救助。
(2)意外伤害。意外伤害是指非正常因素对人体的伤害事故,分为自身意外伤害和外界意外伤害两种。我们通常指的是自身意外伤害,是因日常生活中不慎所造成的伤害事故,如厨房忘记关燃气而造成的烧伤,走路时不小心摔跤导致骨折等。
空巢老人应该采取哪些防止意外伤害的措施呢?除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外,还应正确地估计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觉得力不从心时最好还是找人照顾自己。如果子女不在身边,就应当托亲友、雇保姆,甚至进养老院等,以避免意外伤害后无人救助的情况发生。
心理学专家:老人要学会自我调节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随着社会的急剧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的第一批独生子女也纷纷结婚成家,工作繁忙,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加之人们观念上的转变,大部分年轻人都不愿意与老年人生活在一起,在子女成家后,家里只剩下两个老人,或两个老人和一个孙子(女),空巢成为必然,中国的空巢家庭会越来越多。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空巢”家庭的真实写照。面对着昔日曾热闹的家,老人当然会产生寂寞、孤独的心情。而老年人又面临着退休后无事可干、行动不便、身体不好、得不到以前所受的重视和尊敬,丧偶、丧友、生病等不利局面则更易导致心理变异,产生诸如情绪低落不稳、焦躁不安、孤僻、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老年性心理危机,发生老年抑郁性自杀、老年婚外情、意外伤害等。有的老人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另外,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上海有5%-15%的老人经常产生害怕、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所以,社会应重视老年人的“空巢”问题,既要为老人提供物质帮助,更要给予精神关怀。
老年人要学会自我调节,如出现心慌、焦躁不安、害怕等现象时,可静坐下来,听听音乐,做做深呼吸等;情绪起伏不定时,应加强自控力,保持内心的宁静。如果出现了心理问题,自己无法调节的,应及时到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咨询,重获健康心情。
老年人应学会关爱自己,培养兴趣爱好,丰富生活,可冲淡“空巢心理”。广交朋友是老年人克服“空巢心理”的极佳途径,老年朋友趣味相投,经常串串门,聊聊天,畅谈保健长寿心得,倾诉内心的压抑与不快是心理良药;而老人们在一起活动,互相帮助,则更能增进感情,有利于放松身心。对于老人来说,忘年交更能使老人青春焕发。
对于一些身体较好的老人,积极投身到社会中去,关心社会,重新确立追求目标,发挥余热,老有所为是充实心理、克服空虚的较好途径。如参加社区服务和建设,有一定专长的,可返聘参加专业技术工作和充当顾问等。对于“空巢”老人来说,重新确立一个追求目标可长期有效地转移人的注意力,使人排除杂念,专心做事,这非常有利于心理健康。
总之,老年人要主动做好自身的心理保健工作,积极调整自己的生活坐标,找到老年生活的乐趣,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做一些以前一直想做而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夫妻之间相互体贴,多多关心自己过去由于忙于工作而忽略的伴侣:子女要多关心体贴老人,常回家看看老人,平时的一声问候,一个电话,一封信,一个电邮,都能温暖老年人孤独的心。子女必须从内心深处关心父母,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子女如果不能回家,一定要打电话问候父母。要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
社会工作者:呼唤社区服务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非营利机构运营、服务实体服务的工作思路,2003年南京市在一些街道的社区建成了若干名称不同的“互助社”,如万家帮、一家亲等,其中,玄武区新街口街道“一家亲”互助社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什么时候哪位老人从社区得到其他居民邻里的爱心帮助,哪天给特困户送去大米、棉被……”,种种关爱,写在本子上,也记在每个受助和关爱受助人的心中。
“一家亲”互助社突破了传统政府救助和社会捐助的老路子,为社会救助社会化开创了一条新思路:在社区成员中倡导邻里关爱之情,利用社区资源,互帮互助,解决自己的问题。
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社区建设远远落后于一个高龄化社会的需要,专家们理想中的社区服务中心一直没有真正出现。在现代化单元楼闭塞的环境下,造成老年人的心理状态必然是寂寞和孤独的,长期处于这种心境的人,很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对于“空巢家庭”来说,这种孤寂更是致命的。有人说,可以把这些老人送进养老院嘛,但发达国家和我们身边的实践却告诉人们这样一个事实:养老院只是一种必要的补充,而绝不是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灵丹妙药。即使是在瑞典、瑞士等西方国家,愿意人住福利院的老人也只有5%,我国就更少了。真正能够满足老年人需要的,是一种家庭式的社区关怀机制,而这方面的实践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
近些年来,各地在探索社区养老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如“社区网络呼叫系统”、“老年互助服务”及“时间银行”等,但大都是些零散的、自发的和区域性的行为。如何建立一个真正完善的社区服务机制,值得整个社会关注和思考。
(编辑 李 军)
相关链接:
据一份调查资料表明,90%的人对家里的老人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他们担忧的项目依次是:老人白天发病无人知道,老人摔倒致伤无人知道,老人倒开水烫伤及其他问题,老人发生意外以及火灾,老人吃错药及剂量不对。69.3%的中青年人呼吁社区提供上门服务。30.6%的中青年人建议开办托老所。而老人的需求依次是;及时求救服务,定期体检服务,保健指导服务,文化娱乐服务,聊天服务,老年入托,入户料理家务等。在社区服务政策方面,民政部的举措是:一是社区服务已经纳入了公共设施配套服务的规划;二是社区服务已经纳入了国家第三产业的规划,不论是集体、个人,特别是下岗职工,从事社区服务行业的都可以在税收、办证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三是民政部等10个部委正在研究社区服务优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