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9期

出汗与健康

作者:霍寿喜




  天气太热了,同事老马和小张在外联系工作回来,弄得满头大汗。小张说:“出出汗真舒服。”老马却纠正道:“出汗太多,也不利于健康呵,有可能还预示着某种疾病哩。”小张当然不同意,一个劲地强调天热多出汗是正常现象,老马立刻举出邻居大嫂得了甲亢就喜欢出汗的例子……
  两人为出汗的事争得脸红脖子粗,就更加出汗了。一旁“观战”的我再也忍不住了:“你们二位都有点以偏概全哟。”
  我先是肯定小张观念中的正确部分:“炎炎盛夏,一阵活动过后,大汗淋漓,确实感觉非常痛快。这是因为盛夏之时,气温高,空气湿度小,汗液排出后很快就被蒸发,汗腺保持畅通,而蒸发的过程,正是人体散热的过程,所以人便觉着清爽。”
  小张得意地对老马看了看:“我说得没错吧。出汗就是舒服嘛!”
  接着,我又肯定了老马的观点:“但如果出汗过多,对健康就不利了。过多的出汗,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血流量减少,血液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愈趋减少,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大量的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此外,某些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也常常以多汗为特征之一。”
  这回,又轮到老马得意了,但老马有个疑问:“怎样区分正常的多汗和病态的多汗?”
  “一般来说,直接与气象因素(主要是气温)有关的出汗,多是健康的、正常的;如果出汗与环境因素无关,则多是不正常的,可能预示身体某些方面有疾思。
  “人体出汗与气温等环境条件是很有关系的。人体出汗分为不显性出汗和显性出汗。当气温低于20℃时,处于静止状态的人也会排汗,但这种汗液非常细小,人体感觉不出来,称不显性出汗;而当人体处于活动状态或气温高于25℃时,为了散发热量,人体就要通过排出并蒸发汗液的形式来散热,这种汗液很容易感觉出来,故称显性出汗。所以,出汗是调节体温、保持体温稳定的重要机能。需要说明的是,健康人体的出汗多少,除了与气温和活动量有关外,与风、湿度,大气压等气象因子关系也很密切。当温度高、湿度小时,人体最容易大量出汗;反之,当风速较小、湿度和气压较大时,即使气温较高,人体也会出汗不畅,这种情况下,人较容易中暑。”
  老马则特别关心出汗与疾病的关系:“为什么人感冒了,就不易出汗?”
  这是个中医常识问题:“感冒发烧的人,汗腺受寒而阻,不能以出汗方式散热,体温也就居高不下了。”
  老马追问:“那为什么喝了姜汤后,症状就减轻了呢?”
  这自然也难不倒我:“喝完姜汤后,如能适当捂一捂,汗腺会因受热而舒张,从而就能够排出汗液,体热得到了散发,体温就降低了,人体就感到舒服了,这就是民间常说的‘汗到病除’。”
  老马又抛出“多汗症”的问题,我想了一会,回答道:“确实,有的人特别爱出汗,即使是在大冬天,手足也总是湿乎乎的。据调查,每500人中就有1人患此病,此病可能和基因有关,西方人患这种病的人比东方人多。也有专家认为手足多汗是正常的,因为人体的手掌、足心的汗腺特别多,容易出汗。不过,也确有不少疾病,可以直接引起汗液排出增加。比如,多汗兼有心悸、食欲亢进、情绪波动、失眠,可能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的表现;胸闷、肋下胀痛、食欲不振、出冷汗等一系列症状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的表现。”
  小张说:“那我有时也出冷汗,是什么原因?”
  我解释说:“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激动或突然受到惊吓时,手掌、足底、腋窝部以及面部都可出汗,这叫精神性出汗,即是出冷汗。你是属于这一种吧,保持情绪稳定就行了。”
  “听说,古人可以借助汗液诊断病症,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老马总是句句不离“病”。
  幸亏我自学过中医,否则还真被老马问住了:“我国传统医书中确实列出许多用‘出汗’诊断疾病的例子。例如,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少,但小便却多;肝臌胀(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黄色并略带腥味;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外感出汗而热不退,多数是邪已人里;经常出汗,并觉肢体气力不足,或怕冷的,这是自汗,属于阳虚;入睡即出汗,醒后自汗止,这是盗汗,属于阴虚;汗液像油样粘腻、淋漓不止,称为绝汗,多见于危重病人。”
  老马服了:“厉害,厉害!”
  小张也笑着说:“今天真学了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