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0期

骨科王国里的“主心胃”

作者:陈祖亮




  来自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的8000余名骨科专家云集荷兰阿姆斯特丹,国际创伤与矫形外科学术会议正在这里隆重举行。一位气宇轩昂的中国学者充满自信地走上讲坛,以流利的英语作了《骨粒骨水泥的实验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学术论文报告,并回答了各国学者提出的问题,最终,这位中国专家终于经过激烈角逐,凭借他深厚的学术水平,在无记名投票中以票数超过五分之四的优势,当选为国际髋关节学会正式会员,从而成为该学会中中国第一位、亚洲第三位会员。随后,他又通过竞争,当选为美国骨科学会通讯会员。这位为我国骨科医学界争得莫大荣誉的专家就是我国著名骨科生物力学专家、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戴尅戎教授。
  
  少壮热血洒边疆
  
  1934年6月,戴尅戎出生在厦门鼓浪屿,也许当医生的父亲希望儿子能在和平中成长,给他取名为“尅”(意为制服、战胜)“戎”(战争)。然而,他的童年恰恰笼罩在硝烟之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戴尅戎在战乱中陆续读完了小学的课程,抗战结束后,戴尅戎一家又回到上海,他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第一医学院。
  1955年,戴尅戎毕业了,他却坚持要求去边疆服务,后来他被分配去了正在建造中的宝 (鸡)成(都)铁路线上的工地医院工作。宝成铁路在崇山峻岭中建造,医院坐落在秦岭的山脚下,就是在这种艰苦特殊的环境中,戴尅戎抢救了一个又一个骨折、脑震荡、复合伤等重危病人,有的病人失血过多,由于山坳中根本没有血库,于是,手术医生往往会为病人献血,戴魁戎做的手术最多,因而献的血也最多,每次400毫升,他记不清献了几回,但很多垂危病人在他的手术刀下康复了,同时也练就了戴尅戎的过硬技术。1957年,他的第一篇论文《胸震荡与肺挫伤》发表在《中华外科杂志》上,显示出了他的聪明才智和潜能。
  
  “魔术制品”显奇效
  
  每当面对被伤痛折磨的骨折病人时,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心都促使戴尅戎苦苦思索,他盼望能找到一种新型材料来提高骨折治疗效果。1978年的一天,上海钢铁研究所的一位工程师来上海九院作了一次讲座,介绍了一种用于宇宙飞船的材料,它的特点是具有“记忆功能”,这种材料在低温下无论被打造成什么形状,然后把它放入37℃的热水中时,它都会迅速恢复到原来形态,这种神奇的金属被称为“记忆合金”。当时已经到上海九院上班的戴尅戎无法抽身前去听讲,讲座结束后,戴尅戎正巧在候诊大厅遇上了这位工程师, 5分钟的沟通使戴尅戎眼睛一亮,他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形状记忆合金医疗制品”的试制上,从巧妙构思、设计图纸、实验研究,他提出了种种设想,有一次在实验中戴尅戎发现钉体与钉尾对骨折面的压缩力不一致,影响加压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与那位工程师反复商量,终于,通过两项设计改进,达到在骨折部一侧置钉却能两侧施压的要求。整整3年,戴尅戎为此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辛勤的劳动终于结出丰硕的成果: 1981年9月,他在国内外首次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应用于人体 内部,那是一位年近花甲的女病人,左腿膝盖骨骨折,当手术医师切开病人膝部皮肤后,果然看到病人的膝盖骨已跌成锯齿形的两瓣,如采用常规的治疗手段,用钢丝固定,很难做到准确对位和稳定,且功能恢复差。戴尅戎决定采用镍钛记忆合金加压骑缝钉固定,只见医生在分为两瓣的膝盖骨上各钻了两个孔,将几只外形犹如订书针的“记忆合金”置入冰水中拉开钉脚,然后迅速将这种钉子的双脚插入膝盖骨两边的孔内,再用温水纱布盖在钉子上面,只见“订书钉”的双脚立即向内收缩,原来分为两瓣的膝盖骨被紧紧地固定在一起,手术获得了圆满成功。
  当这一成果的学术论文于 1983年6月发表后,很快引起骨科界的极大关注,全国先后有26个省、市的340家医院推广使用,取得了很大的社会效益。此项发明,解决了经关节骨折治疗的一大难题,又为形状记忆合金在医学各领域的应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被国外专家誉为“魔术般的金属制品”,这一重大发明荣获1989年度国家发明二等奖和上海市首届发明家称号。戴尅戎因此而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获得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形状记忆合金医学应用会议“奠基人金杯”奖。
  
  真情挚爱为病人
  
  几十年来,戴魁戎教授在医疗、医学科研工作中做出了重大开拓性贡献,他领衔的上海九院骨科创立了我国卫生系统第一所骨科生物力学研究室,创造了我国第一代微机化步态分析系统,创建了第一代微机化人体平衡功能测试系统和第一代微机化上肢功能检测系统,研发可供骨长入的骨粒骨水泥和国内第一代多孔表面人工关节,并率先应用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技术,成功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共获得国家、部、市级科技进步奖 19项,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335篇,其中被世界最权威的检索系统《科学引文索引》(简称 SCI)收录17篇,引证71次,被《工程索引》(简称EI)收录14篇,主编、参编专著27本,担任了4个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会长、副会长。然而,在这些非凡的成绩面前,戴魁戎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没有变,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精神没有变。“戴医生是咱们病人的贴心人,他不仅医术高,而且人品好,医德高尚”,赞扬的话语是许多骨科病人的肺腑之言,是对戴魁戎关心体贴病人的真实写照。
  来自江西九江的程观发,5年前他的右侧臀部出现肿块,几年来他辗转当地几家大医院求治,诊断为右骨盆肉瘤,但均因手术风险太大而遭拒绝。2002年 4月,他慕名来到上海九院骨科求治,此时患者肿块已长成头颅状之大,经CT、X线摄片及病理检查证实为右骨盆腺泡状肉瘤,须使用定制型假体重建右半骨盆,因医药费昂贵,程观发无力承担,恳求医生为他做右腿截除术,以求保住生命。“难道让这位有41年工龄的工人就这样失去赖以行走的右腿?”戴尅戎决定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来解决病人的困难。经与上海交通大学及台湾联合骨科器材公司等联系后,决定医工合作,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设备出设备,免费为病人定制半骨盆假体。当时,戴魁戎的父亲年已99岁,因严重肺炎、心衰而住院抢救,戴尅戎就将研制现场“迁入”抢救病房,他们将快速原型复制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制作组合起来,在制作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纯钛材料原型复制出能与残存的右半骨盆和右大腿精确衔接的半骨盆假体。
  手术那天由戴尅戎教授亲自操刀,按照事先的设计方案,他首先切除这颗头颅大小的肉瘤,这可是高难度、高风险的操作,它必须是计算精确、操作缜密,任何一点疏忽都会给病人带来生命危险,导致手术失败。肿瘤切下后,戴尅戎再将定制型半骨盆假体置入缺损处,呵,天衣无缝,丝毫不差,接着穿入钢丝结扎,固定……手术终于获得了成功,程观发从此可以重新站立起来了。作为国内最早实施人工骨盆置换术的戴尅戎,能在国际上率先采用数字信息技术并结合骨盆力学特点创新设计,进行定制型右骨盆置换术,戴尅戎实现了他心中的又一个梦。
  戴尅戎的突出成就赢得了应有的荣誉,他获得了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和管理专家、首届“上海市发明家”、香港理工大学杰出中国访问学者、上海医学荣誉奖等殊荣。2004年初,他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病人和同事、学生们公认的骨科王国里的“主心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