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0期
秋季谨防气象过敏症
作者:霍寿喜
老年人总是特别关心身体健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和刘大夫谈些老年保健的问题。地税局的原局长老金突然来了一阵感叹:“都说秋天是秋高气爽,我却每逢秋季,身体都有些不适。”刘大夫笑着说:“不错,秋天是大自然的收获季节,但也是人体的多事之秋,很多慢性疾病都容易在秋天加重和复发……”正说着,老金却打断刘大夫的话,说:“我倒没什么慢性病,就是感觉秋天里,身体有点不太对劲,但说又说不清楚。”
刘大夫乐了:“今天会有人给您说清楚了。”说着,就把手指向气象局的何高工,“何老师早年就是医学工作者,后来改行从事气象工作,他对气象与保健有较深的研究。”
在大家的掌声和企盼中,何高王的“知识库”打开了:“气象的变化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周期性的缓慢变化;另一种是非周期性的剧烈变化。人体对这两种变化均需经过一定时间才能完全适应。当然,人体这种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和差别的。气象变化超过了适应能力,就会导致人体不舒适,现代医学把这种病症称之为‘气象过敏症’。据调查,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程度不同地患有气象过敏症,其中一半为老年人,青少年所占的比例较少;性别也有差异,女性比男性略多。气象过敏症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困倦乏力,抑郁焦虑,头痛晕眩,恶心,失眠,多汗,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
车上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不住地点头。老金又问道:“气象过敏症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刘大夫说:美国病理学教授彼得森博士认为,在气候呈周期性的缓慢变化过程中,人体出现的气象过敏症是由于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变化(主要是季节变化)导致了人体细胞的摄氧量的变化而引起的。”何高工接着道:“国内医疗气象专家认为,当天气变化时,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反映给下丘脑,下丘脑又支配垂体去调节内分泌功能,以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生理平衡,这一过程当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天气变化剧烈,人体所需要的适应时间不能满足,则易导致气象过敏症的发生。”
老金有些疑惑:“气象变化年年有,季季有,月月有,为何秋季气象过敏更为严重、更为普遍呢?”
何高工思考了一会儿,说:“前面提及的两种气象变化,都可能导致气象过敏。但秋季是这两种变化都很显著的季节,这样就可能发生叠加的‘气象过敏’,症状自然就会更重,发生概率也会更大。”何高工还从天气、气候和生理角度上作了详细解释:“一方面,和夏季相比,秋天气温和湿度有所降低,气压则有所升高,这就势必影响人体细胞的摄氧量,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抑郁、失眠、头痛等气象过敏症状就是生理机体适应气候变化的反应,这类过敏症较难预防,但症状一般较轻;另一方面,秋季也是天气系统比较活跃的季节,冷暖空气时常交替入侵,气象要素变化比较剧烈和频繁, 最易引发较为严重的气象过敏症,但这类过敏症容易预防。”
刘大夫赞道:“说得真精彩,不愧是老医生和老气象!”
谈及具体的预防措施,何高工说:“入秋以后,要经常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当有冷空气侵入时,要及时增添衣服,注意保暖,同时要注意增强营养和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天气变化前后的体能平衡,尽可能地避免或减轻气象过敏症的发生。”何高工还笑着补充了一句:“大家如果记不住这些措施,就请记住一个道理——能预防秋季感冒,就差不多预防了秋季气象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