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1期

溃疡性结肠炎的自我调整

作者:魏开敏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炎症性疾病。青壮年多见,儿童及老年人虽有发病但较为少见。大多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的粘膜及粘膜下层,呈弥漫性炎症变化,慢性过程中则有明显增生变化。无论病变早期还是慢性发展过程,都有粘膜糜烂、溃疡伴出血的发生,因此被称之为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是以轻至中度腹泻,伴有粘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以及疼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为基本特征。诊断主要依靠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述表现,结合直肠镜检及X线钡剂灌肠才能做出较为准确的诊断,并应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结肠癌、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
  尽管目前尚需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真正病因,但不应忽视的是,诱发溃疡性结肠炎发生与发展的因素是与生活中的某些不良因素密切相关的,临床常见本病因精神紧张、劳累、饮食不当等而使症状加重,病情反复。因此,在治疗上,除采用中西医药物、肠外营养及对症处理等综合性措施外,还必须加强生活调理,才能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生活调理的内容着重包括精神与心理、饮食及运动、生活节律等多个方面,其中应特别强调精神、心理和饮食方面的自我调理。
  首先,要充分认识精神和心理变化与疾病发作的关系。研究证实,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心身相关的典型疾病之一。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活动使得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首当其冲受到影响的是植物神经系统, 导致其功能紊乱,引起肠管平滑肌和血管平滑肌痉挛性收缩,尤以病变部位敏感。结果是肠管痉挛,血流减少,局部缺氧,必将造成肠道粘膜炎症、糜烂、溃疡等损害加重,腹泻及脓血等使症状难以消除或愈后又显;而症状反复又反过来加重了病人的不良情绪及心理活动,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患者必须正确看待疾病,做到既来之则安之,与医生紧密配合,综合治疗。只有真正从心理上“放得下”,才能使自己心情开朗,情绪稳定,乐观豁达,阻断心理与疾病间的恶性循环,使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其次,应认识饮食与疾病间的重要关系。如患者在腹泻期间若进食过多粗纤维食物,形成粪便多渣状态,刺激肠壁蠕动增强,必然使腹泻程度加重,次数增多。所以,在这期间应当是以丰富营养、易消化、少渣的饮食为宜。又如,进食脂肪过多时,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大量脂滴进入结肠内,与粘液、脓血混在一起,必然使粘液脓血便症状更甚。所以,患者应十分注意限制脂肪摄入,特别是动物油脂要少吃。总之,患者要减少高脂肪、粗纤维饮食,并避免过冷、过热、刺激性及干硬食物,腹泻期间以流质或半流质为宜,病情好转后以清淡的软食为宜。
  再次,合理安排好每日作息时间,保证充分休息,适当活动,避免过度劳累或过分紧张而诱使疾病反复发作,并使自己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持之以恒,以更好控制疾病并争取战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