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期

同一个老师教的,结果为何不一样?

作者:朱华贤




  “别人也是这几个老师教的,你也是这几个老师教的,别人是这么一些时间,你也有这么多的时间,我们家里又没有别的事要你操心,你也没有缺胳膊少腿,为什么别人读书读得那么好,而你却总是读不好,别人考600多分,而你只有人家的一半,可书费、学费我们是一点也没少交的呀,你是怎么读的?你倒自己说说,你这样对得起我们父母吗?对得起你自己吗?再这样下去,我看你呀,只好早点跟我做生意去算了。”
  见读初二的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理想,母亲就一边烧饭,一边不停地数落着孩子云鹤。云鹤今年14岁,身高一米七几了,此时,他无奈地站在一旁,垂着头,既气愤又懊恼,他想顶嘴,可又觉得自己实在也没有多少理由,而且母亲的脾气是你越顶嘴,她就越烦,于是,云鹤只好忿忿地走进自己的小房间,把门重重地摔上。
  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的家庭中并不鲜见。这样的数落,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在许多场合也是经常可以听到的。那么,家长的这种数落有没有道理呢?对孩子的教育有没有实际意义呢?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这样的数落等于把责任全部推给了孩子,要孩子一个人来承担责任,这显然是不公正的。孩子考试成绩的好坏,孩子自己当然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这并不是说家庭就没有责任。良好的家庭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做父母的,如果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只是到考试时或考试后再追问;如果自己从不学习,或者还经常在家里搓麻将、打扑克,时不时在家里召集一些人高谈阔论,这就必然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因此,当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也要反思:对孩子的学习自己到底关心了没有?有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一味地数落和怪罪孩子,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推脱。
  其次,这是一种极端情绪化的表现。这样的数落,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不是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它只顾自己说得痛快,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如何,因而,只能增长孩子的自卑心理和怨恨情绪。这种数落,也等于从根本上否定了孩子,或者说让孩子感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了。因为大家的客观条件差不多,别人学好了,而孩子没学好,这不就意味着孩子脑子笨吗?父母这样说,孩子自己也会想:我学不好,是不是我的头脑特别笨? 自卑心理就会油然而生。这样的数落,无疑还是带有情绪的,这种情绪必然会引发孩子的怨恨,并且把矛盾直接对准父母:你们为什么生了我这样笨的一个人?让我没办法学好;你们自己各方面条件也不比人家差,可为什么做不了大官、发不了大财?为什么成不了博士和教授,这恐怕是不少孩子听到数落时想到的诘难,有的会直接说出来,不说出来的也不等于没有这样的怨恨心理。
  再次,这种数落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如此数落,能促使孩子去深入思考吗?不能。因为你并没有给孩子指出思考的方向,你只是笼统的、毫无目标地指责;能让孩子看到自己落后的原因吗?不能。因为孩子仍然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差;能激励孩子产生学习动力吗?不能。只会让孩子感到窝囊,感到更加自卑,因为你不是要他纵向比较,要他自己同自己比,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而是要他横向比较,只能让他觉得自己实在糟糕透顶。
  总之,这样的数落无一利而有百弊,应该坚决杜绝。孩子成绩不好,可以批评,也应该批评,但批评不是没头没脑的训斥,不是无端发泄,批评要有针对性,要点到穴位。要想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家庭的、学校的、主观的、客观的,并积极的和学校老师沟通,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帮孩子共同制定出学习计划或补救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