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5期

孩子就怕写日记

作者:金利波




  不久前,我在心理咨询门诊接诊了一位孩子的母亲。她说孩子就怕写日记,想尽各种办法来帮助她,却总是白费心机,一点效果也没有。
  “我的女儿今年上四年级。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她的作业内容中经常出现日记或者周记,她写作业的时候就不认真,没有积极主动的热情。原来写作业都是自己独自写,后来就要我们看着。我们如果不看着,那她写的日记就只有两句话。为了帮助她写日记,我们真是想尽一切办法。我们先是给她买了许多这方面的书,目的就是想培养她写日记的兴趣,同时掌握一些写作的技巧。后来,为了丰富她的写作内容,我们创造各种机会带她走走、看看、玩玩。如在家做稀饭等小家务,出门旅游逛公园,下乡看丰收果实,逛街品美味佳肴。回来了,我让她先写草稿,她也就写一两百字的流水账,而且,还是句子不通、用词不当。开始,我还能耐心地给她提示、点拨,后来急了,我就直接告诉她,甚至亲自代笔,最后让她誊抄一遍。这样,她才能完整地写出一篇五百字左右比较像样的日记,我看了才能满意。我希望她通过誊抄掌握写作的技巧和用词,加深印象,可她就是不愿誊抄。现在,一有写日记的时候她就说:‘妈妈,我写什么呢?我先去干点什么再来写吧。要不,我不知道要写什么。’她为了逃避写日记还会说谎,晚上在家告诉我‘作业没有写日记’,早晨到校跟老师说‘日记忘记带来了’。她为了不写日记千方百计,我为了让她写日记绞尽脑汁。真累啊!”
  的确,父母要长期辅导孩子写日记,其中的烦恼和苦衷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是对父母爱心和耐心的考验,更是对父母毅力和能力的挑战。
  父母需要耐心地给孩子形成他们自己的思想的时间和空间。孩子的年龄虽然很小,可是他们的心却很大。其实,让孩子们写日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他们学会条理清楚地叙述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以及孩子自己对这些事的看法。写日记是孩子们用笔发表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表达自己对事情的理解、展示自己思想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他们思考,咀嚼、锤炼的过程,更是一个漫长、精细的过程。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见识在增长,生活经验在积累,他们对事情的看法更全面丰富,他们对事情的理解更深刻,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这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事。任何拔苗助长的行为都将使孩子们的写日记停留在没有思想、矫揉造作甚至无水之源的层次。孩子们的思想没有父母的成熟,也不可能与父母的完全一致,因此,他们才是孩子,我们才是父母。
  而我们父母的责任是什么呢?我们的责任是保护孩子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热情,这一点非常重要。那在实际生活中,父母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父母只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就足够了。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无论是长的还是短的,只要是孩子们发自内心想表达的,父母都要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同时,父母还要对这种表达给予充分积极的肯定,才能很好地保护他们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热情,他们才会愿意主动地表达自己。否则,孩子们写日记就成为让他们感到备受折磨的痛苦差事。
  孩子想表达自己的愿望和热情与他们表达的技巧和内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孩子表达的技巧和内容则是一个长期磨练、日臻完善的过程。父母千万不要因为他们表达内容的幼稚肤浅、表达技巧的不熟练就全盘否定他们最朴素、最有生命力的表达。因为,这是他们自己想说的话,这是他们以儿童特有的着眼点对事情的理解。否则,父母的言行就打击了孩子们表达自己的热情和愿望,他们就会面对写日记出现不认真、没有积极主动表达的热情,或者不知道要写什么,甚至为了逃避写日记而说谎。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过程中出现的句子不通、用词不当等具体问题都是很正常的.谁都县从这样的过程中走过来的。父母可以平静地正视他们,不必着急动气,只要给孩子们适当的指点,相信他们会越写越好。
  如果父母一味要求孩子按照成人的理解来写日记,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引起情绪上的不愉快、烦躁、焦虑、自我封闭、抵触父母、无故发脾气,有的孩子还会形成口吃、啃指甲、眨眼、注意力分散,甚至导致孩子睡眠障碍。这些就需要及时地求助专业的心理医生和心理咨询机构,尽早帮助孩子,给孩子以心理上的支持。一分预防永远胜过十分治疗。
  让孩子的心灵和思想在日记中自由地、舒展地飞翔,他才会发自内心地主动地写,有感而发,这样写出的日记才有灵魂,才有思想,而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父母无需太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