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7期

像女孩一样乖的男孩

作者:朱华贤




  何亮是个7岁的小男孩,长得眉清目秀,很招人爱。他父亲经常外出打工,抚养和教育儿子的任务都落在文静的母亲身上。母亲对他疼爱有加,将其照顾得无微不至,何亮在家里也是从不闯祸,用邻居的话来说“就像小女孩一样乖”。平时,他从不和男孩子们一道玩,却总喜欢和小女孩一起玩捉迷藏、丢手帕等游戏。而且,他的胆子非常小,晚上从不敢一个人呆在家里,睡觉要搂着妈妈一起睡,看到电视中的惊险镜头就会捂住双眼大叫起来。课堂上老师问他问题时,他也显得扭扭捏捏的,脸红得像个熟透的苹果,说话也带着“娘娘腔”,特别害羞。
  何亮这类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行为把握不准的表现,可称之为性别区分障碍。如男孩子表现得过分女性化,安静少动,温顺乖巧,女孩子则表现得过分男性化,举止粗犷,常被称为“假小子”。
  出现此类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同家长的教育方式有关。一般的孩子长到两三岁后,会开始模仿同性别的父亲或母亲的言行举止,以他们作为偶像。但何亮却由于父亲长年外出,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对同性的认同,因此影响了他男子气的发展。由于缺少父爱,母亲就给予其更多的母爱加以补偿,这种过度的关心和照顾,过多的保护和限制,实际上使他从小就无法从事独立性或冒险性的活动。久而久之,孩子就出现了性别错位。那么,类似何亮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的办法呢?
  
  一、提供同性的模仿角色
  
  孩子到了学龄期以后,许多事情都需依靠“模仿”的方式来获得。所以,男孩的父亲应多利用夜晚或双休日的时间,跟孩子呆在一起,让他看父亲如何打球、下棋、骑车、种花、修理工具;女孩子则比较适合跟母亲学习怎样做针线活、洗衣服、招待客人等。另外,孩子身边的小伙伴也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家长可鼓励男孩子向其他大一些的男孩学习,进行一些体育活动,如玩打仗、赛自行车等;女孩子则应多和大一些的女孩们一起玩洋娃娃、跳牛皮筋、踢毽子等。
  
  二、强化同一的性倾向行为
  
  父母不应当过多鼓励孩子的异性化行为,对于已经形成异性倾向的儿童,可以进行行为塑造,如看到孩子的同性化行为要进行鼓励,看到孩子的异性化行为要给予否定和惩罚。例如’,活动量大的体育运动,有助于男子汉性格的形成,像追逐赛、足球、篮球、游泳、攀登,既可锻炼孩子们体魄,又可培养他们的敢于冒险、敢于挑战大自然的坚强性格。针对女孩的特点,父母可对其进行唱歌、跳舞、手工制作等艺术性、技巧性的训练,培养女孩文雅、娴静的气质。
  
  三、施行适当的性教育
  
  儿童的性教育,要随其年龄的增长及发展阶段做相应的变化。孩子读幼儿园时,可通过认识生殖器官告诉孩子男女有别。到了上小学时,可配合其认知力的成长,让他们观察植物的花,发现雄蕊和雌蕊的区别,知道通过植物花粉的传播结出种子。即借助于植物的现象说明生殖的概念。等孩子长到10岁以上,就要告诉他们有关男女第二性征的特点及男女青春期身体的变化等知识。
  
  四、鼓励参加社会活动
  
  一个人所谓的“男子气”或“女孩子气”,很多时候是通过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通过社会活动获得的。家长除了要求孩子参加幼儿园、学校的各项学业活动外,还应支持他们参加各项社会性活动。这不但能扩大其生活范围,还能透过这些活动,使之有机会与别人相处,通过实践,学习社会认可的性别行为。
  
  五、求助于医疗或咨询机构
  
  有时候,生理异常也会引起儿童异性化的表现。当家长意识到孩子有性别错位倾向时,可带孩子去医院做一次身体检查。如果孩子生理正常而家长采取措施后仍不见效的,还可以通过儿童医疗机构或健康教育中心,寻求心理专家的指导或帮助。
  (编辑 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