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8期
利尿药,长期应用要斟酌
作者:张泽宇
利尿药是一类作用于肾脏、增加水和电解质的排出、使尿量增多的药物,能治疗由于心、肝、肾等疾病所引起的水肿及腹水,某些利尿药还具有降压作用,所以,在临床上应用很广泛。其关键是在掌握好用药的剂量和总量上,要做到恰到好处,避免盲目性。随着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化,医学界发现长期地使用或大剂量应用利尿药,会引起许多问题,而且对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不可忽视。此类典型病例,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屡见报道,如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对于老年患者,由于肾血流量减少、缺钠、脱水而发生渗透性肾病,应该引起高度的警惕与足够的注意。从具体药物来看:
高效利尿药 呋塞米(呋喃苯胺酸)、依他尼酸(利尿酸)、布荚他尼(丁苯氧酸)等,皆为强效利尿剂,由于能抑制氯化钠的再吸收而发挥强大利尿作用。但是由于竞争性抑制了尿酸的排出,易引起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导致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发生溶血性贫血。长期大剂量静脉给药,可引起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因利尿药能引起内耳淋巴液中电解质成分的改变,与耳蜗管内基底膜毛细胞受损也有关。依他尼酸的耳毒性最强,呋塞米次之,布荚他尼耳毒性较小。过度利尿可造成水和电解质紊乱,表现为低血容量、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及低氯碱血症。
中效利尿药 噻嗪类是临床应用很普遍的一类常用利尿药,各药之间的利尿作用强度相差很大,甚至超过千倍。以环戊噻嗪作用最强,氯噻嗪最弱,医疗上常采用介于它们之间的、作用较为平缓的氢氯噻嗪。而氢氟噻嗪、苄氟噻嗪目前应用较少,此类利尿药应用不当则会造成人体电解质发生紊乱,常会出现低血钾、低血镁,既能增加尿钾的排出,又能增加尿镁的排出。过去认为缺钾是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缺镁才是主要原因,低血钾与低血镁会同时发生,如果不能及时纠正低血镁状态,即使补钾也难以纠正低血钾。此类药物还会造成潴留现象,导致发生高钙血症及高尿酸血症,诱发急性痛风。噻嗪类药物的排钾作用降低了对碳水化合物的耐受性,长期无节制的应用能使人体发生代谢变化而致高血糖,诱发糖尿病。即使口服常用剂量,也能引起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升高,同时使高密度脂蛋白减少,故易导致动脉硬化,诱发或加重冠心病。种种问题提醒我们,长期应用利尿药时必须多加斟酌。
(编辑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