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9期

都是餐后高血糖惹的祸

作者:王建华




  大多数糖尿病人,甚至包括部分医生在内往往对空腹血糖比较重视,对餐后高血糖的意义了解不多,在诊断糖尿病或治疗后复查时只抽空腹血化验,而不注重餐后血糖的检测。
  
  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张大爷是我的一位老糖尿病人,这天正好是我的专家门诊,他如约来复查,这次陪他来的是他儿子——张经理。给张大爷查完之后,我注意到张经理已中年发福,遂建议他也查查血糖,排除糖尿病。张经理连说不必,他的单位前不久刚刚组织过体检,空腹抽血检查除血脂高些外,血糖等都正常。我说,为慎重起见,最好再化验一下餐后2小时血糖。“化验不都是空腹抽血吗?我化验前特意饿着肚子的。难道餐后血糖与空腹血糖还有什么区别?”张经理满脸不解。“是的,有区别。”我十分肯定地答道。
  张经理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为13.6mmol/L,我明确告诉他已患了糖尿病。张先生听罢一脸茫然。我告诉他,在糖尿病的早期,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轻度受损时,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尚能控制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故空腹血糖正常;而进餐后由于血糖迅速升高,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此时由于胰岛储备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故餐后血糖往往偏高。正常人餐后2小时<7.8mmol/L,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可确诊为糖尿病,当病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称为糖耐量低减,此时机体处于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也即由糖耐量正常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如不引起重视,导致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餐后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促进了由糖耐量低减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在糖耐量低减人群中,每年有5%-10%的人发展为2型糖尿病。如果人们不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测,则可能使糖耐量低减人群和早期糖尿病人被漏诊。一般说来,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餐后血糖升高较空腹血糖更为敏感,其异常比空腹血糖异常要早3~5年。换句话说,可使糖尿病诊断提前3~5年,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餐后高血糖是慢性并发症的幕后凶手
  3年前,李老师查出糖尿病,此后一直坚持用药,其间多次查空腹血糖均大致正常,偶尔查过两次餐后血糖都偏高,考虑与进餐举过多有关,故也没引起太多重视。不过近半年来,李老师老觉着手脚麻木,看东西模糊,尿蛋白化验呈阳性,通过翻阅有关书籍,才知道这些都属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他自我感觉糖尿病控制得还算不错,对出现这种结果感到大惑不解。
  我告诉他:“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要求全天候,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均需控制良好,一禾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餐后(指进餐店4-6小时内)状态,餐后血糖对全天的平均血糖影响更大,一般说来,餐后血糖比空腹状态下要高一些,但不能超出太多,餐后2小时正常不超过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超过11~1mmoFL将会导致许多并发症,诸如眼底视网蹲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因此,仅仅使空腹血糖控制满意还不够,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麉在良好水平,这样才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原来,并发症的罪魁祸首是餐后高血糖啊!”李老师恍然大悟。
  
  餐后血糖是调整用药的重要依据
  
  查餐后血糖与查空腹血糖不同,它不影响早晨正常进餐及用药,不会因到医院抽血延误早晨的治疗而造成血糖的波动,餐后血糖能更准确地反映病人血糖控制的真实水平,是反映病人进餐量及用药量是否合适的重要指标,是药物调整的重要依据。
  
  如何对付餐后高血糖
  
  控制餐后高血糖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在饮食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少食多餐;进餐时细嚼慢咽,延长进餐时间;多选择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必要时可选择延缓消化吸收的降糖药物(如拜糖平)。另外,快速、短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如诺和龙)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也很好。
  
  血糖需要全天候控制
  
  餐后血糖的控制与空腹血糖的控制一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无论是血糖监测还是血糖控制均应是全天候的,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算真正满意的血糖控制。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空腹≤6.1mmol/L,餐后1小时各8.3mmol/L,餐后2小时~7.2mmol/L,餐后3小时≤6.1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较好血糖控制水平:空腹~7.2mmol/L,餐后1小时≤10.0mmol/L,餐后2小时 8.3mmol/L,餐后3小时~7.2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
   (编辑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