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9期

为孙子自寻烦恼的老人

作者:马志国




  一位读者来信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有这么一对老两口,三代单传,好不容易儿子结婚了,就天天盼着能有个孙子。说来也巧,儿媳还真生了个孙子。于是老人对孙子视如生命。平日里,老两口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孙子一切衣食住行皆由老两口负责。可是,近来儿媳要买房子,要求老两口拿出两万块钱。老人确实没有钱,没有答应儿媳。于是儿媳将孙子带到娘家去住,不准老两口探视。老两口放不下孙子,就到幼儿园门口偷偷看望,想把孙子接走。可孙子却不敢跟着走,泪汪汪地说:妈妈说了,不许跟爷爷奶奶好,要不,就要挨打。
  老两口不忍心孩子因为他们挨打,可是又舍不得孙子,洒泪而别。回到家来依然拿不出钱来,想找人去借,想想自己70多岁的老人了,谁还敢借?于是,老两口日夜煎熬,寝食难安,整天在烦恼中度日,不知怎样解脱,不知自己往后的日子怎样打发,不知自己是否还有好日子过?
  
  面对老人的烦恼,我们该为老人提供怎样的心灵帮助呢?
  
   首先,对老人的心情表示深深理解。但是,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家庭之间的人际关系往往很难评断是是非非。更何况,心理咨询师不是律师,心理咨询不同于法律咨询。心理咨询的目标是帮助当事人认清心灵的烦恼,解脱心灵的烦恼。
  
  老人的烦恼哪里来?
  
  儿媳以不让老人看孙子相要挟逼迫老人出钱,有违人之常情,是不妥当的。但是,之所以构成对老人心灵的伤害,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老人自己。甚至可以这样说,老人的儿媳并没有做出对老人实质性的伤害,我们不必过多责怪老人的儿媳。为什么这样说?事情非常简单,假如老人放下对孙子的挂念,烦恼就会烟消云散。其实,世间的任何烦恼都是源于自己的心,只要把握了自己的心,只要学会放下,就会心安。
  也许您会说,老人对孙子的感情是人之常情。即便是人之常情,如此拿孙子当命一样的感情也是糊涂的感情,是不应提倡的,甚至是不值得同情的。这种感情的背后是对儿孙过分的溺爱。而且可以推测,老人不仅今天对孙子如此,以前老人对儿子一定更是如此。上面所说的事中有一个重要人物没有出场,那就是老人的儿子。儿媳所以敢如此要挟老人,即使不是儿子的怂恿,至少也有儿子的默许。就是说,老人已经在儿子身上尝到了溺爱晚辈给自己带来的苦果,现在又在孙子身上重复着同样的错误。不难推测,假如孙子一直在老人的溺爱中长大,老人还要品尝自己酿造的苦酒。如此说来,老人的烦恼源于老人自己的一个严重的心理误区——对晚辈过分溺爱之心。
  
  老人怎样解脱烦恼呢?
  
  长辈对晚辈的爱是美好的,甚至是可歌可泣的。但是,过分溺爱的背后,实质上是一个长辈对晚辈太多的感情依恋、缺乏自立之心的问题。透过太多家庭心理咨询个案可见,当我们为晚辈缺乏自立能力而叹息的同时,其实我们长辈也缺乏自立之心,那就是对儿孙的依赖。我们的文化让我们和亲人之间有太多的相互依赖。当我们对儿孙的依赖深入心灵后,几乎变成了一种潜意识的依恋情结,而不知道或者是忘记了该怎样照顾自己。因此,老人解脱烦恼的对策,就是把对晚辈过分的爱,拿出大部分用来爱自己,也就是要增强自立之心,学会照顾自己。这两位老人也许难于一时完全改变几乎一生形成的心态,但走出烦恼的出路只有一条,学会先照顾好自己。比如,安排好自己的一日三餐,安排好自己的闲暇时光,养花,下棋,散步,溜弯,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过去不论对儿子,还是对孙子,溺爱也就溺爱了,庆幸的是没有太严重的恶果。那一切都过去了,重要的是眼下。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都70多的人了,不好好照顾自己,又何必该放下不放下,为挂念儿孙而自寻烦恼?更重要的是,老人一旦放下,一旦自立,一旦学会照顾自己,三代人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更自然更和谐呢!
   (编辑 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