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痒的奥秘与止痒诀窍

作者:吕 斌




  都知道痒是什么滋味。大概没有什么人会说:我从来没有痒过。可是,痒到底是怎么回事,很难说得一清二楚。现在笔者从医学角度来谈,或许对读者有所帮助。
  痒,医学上称瘙痒。和痛、麻、冷、热、触等感觉一样,痒是皮肤和粘膜向皮肤移行部位(如鼻粘膜、肛门粘膜等)的一种主观感觉,可引起人去搔抓。痒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其他感觉并存。迄今还没有什么方法或仪器能够客观地测出痒觉及其程度的轻重。医生只能通过病人的主诉,以及搔抓留下的抓痕、血痂、皮肤粗糙或变厚 (“苔藓化”)等,了解瘙痒的程度。持续存在瘙痒的状态称“瘙痒症”,这是一种症状,有的可以找到原因,有的则至今病因不明。
  痒觉的产生和感知要具备三个条件:致痒原、受纳器、传导与感受。
  致痒原一般都是化学物质,包括表皮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血管舒缓素、组织胺、多肽类、酸类(如无机酸、醋酸、蚁酸等),它们都是皮肤因受到各种刺激而产生的化合物。刺激是形形色色的。像蚊虱叮咬、疥虫寄生、变态反应 (过敏)、代谢障碍、环境变化、精神紧张……不胜枚举。另有许多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瘙痒,如皮毛、尼龙、某些花草、金属器皿、洗涤剂、温湿度的改变,等等。瘙痒可以发生在体表的任何部位,但以颈项、眼周、肛门、会阴部、头皮、小腿伸侧等处,对痒更为敏感。
  我们能感觉到痒,是因为大脑皮质感觉区接受了瘙痒处传来的信息。但对于发生痒感的皮肤来说,这里的皮肤内存在痒的受纳器。可是,痒觉受纳器不像其他感觉受纳器那样有特定的组织结构。痒的受纳器是位于表皮和真皮交界处的表浅皮神经丛。这些细小的神经末梢呈流苏状、球形或针尖形。它们既可传导痒,也可以传导痛。不过,痒觉基本上是由直径仅5—10纳米的脊髓小神经纤维,到达同侧脊髓后,立即交叉进入对侧脊髓丘脑,最后到达大脑皮质感觉区,于是产生了痒觉。而痛觉,是由大神经纤维进入传导,它与小神经纤维结伴而行,进人大脑皮质。
  瘙痒和疼痛一样,可以被其他感觉干扰而减轻甚至消失。搔抓能止痒,就是因为搔抓可引起痛觉和压觉,使大神经纤维兴奋,同时使小神经纤维的兴奋性痛觉取代了痒觉,只是瘙痒产生的痛觉很轻,不会使人烦恼。
  前面讲过,痒觉和痛觉的关系很密切,二者的末梢受纳器、传人途径、感觉中枢都相同。那么,痒觉何以不同于痛觉呢?这至今还是个谜。有人认为,如果刺激物作用于表皮与真皮交界处,将产生痒觉,而作用于真皮深处的,刺激强度又较大的,则产生痛觉。另一些人认为,单个或少数受纳器被刺激,引起瘙痒,而大量受纳器受刺激,则引起疼痛。
  瘙痒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皮肤科医生把它分为泛发性和局限性,就病理生理机制而言,又可分细觉性(呈针刺样,剧烈而局限)和粗觉性 (呈烧灼样,较轻微)。
  比较特殊的瘙痒有:①局限性瘙痒,部位很局限,甚至呈点状,称痒点。②分散性瘙痒,表现为一处先痒,继而远处、多处产生瘙痒。③转化性瘙痒,是由非痒感转化为痒感。
  近年来报道的新类型有:①阵发性瘙痒,呈阵发、突发,发作时痒感极剧烈,但可骤然消失。②水源性瘙痒。可由任何温度的水所激发,痒感剧烈,如针刺样。这两种瘙痒都找不到皮肤的原发病变和内、外诱因。③禁抓性瘙痒,是在不允许搔抓时产生,为时短暂,欲抓却痒止。
   皮肤科医生对持久、广泛、严重的瘙痒比暂时、局部、轻微的瘙痒更重视,但对某些局限性瘙痒是不可掉以轻心的。例如,病人鼻孔瘙痒常见于脑瘤,腿部瘙痒见于何杰金病;而久治不愈、顽固、广泛的瘙痒,则应当排除肝、肾疾病和某些肿瘤。
  瘙痒的治疗,当然首先是找病因。消除了病因,治疗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瘙痒部位的皮肤和粘膜,恰如其分的处理也颇为重要,不仅可以减轻瘙痒的程度,还可避免搔抓引起的皮肤和粘膜损害。一般来说,止痒有以下两点必须严格做到。
  (1)避免刺激。搔抓、拍击、摩擦均应避免,还应禁用碘酒、红汞、酒精涂于局部,只能用炉甘石洗剂、痱子粉、低浓度薄荷、酚、樟脑制剂、爽身粉等温和的药物止痒。不可用热水浸泡或湿敷局部,但可用冷水浸泡或湿敷。
  (2)发作时不可用肤轻松、去炎松等激素制剂,可服用抗组织胺类药物,但应在皮肤科医生指导下应用。
  (编辑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