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0期
中国女博士,在加拿大体验“西式生子”
作者:李雅菲 张振中
初次怀孕的喜悦
半年后的一天,从医院回家,我顾不得喘口气,就急忙掏出护土给的一大包资料研究起来,妊娠指南、孕妇食谱、体验手册……尽管怀孕的基本知识已经都在其中,我仍不太自信,毕竟这是我第一次怀孕,又在异国他乡,心情难免有些紧张。
没有怀孕的时候,从来也没有留意过跟小孩子有关的事情,怀孕以后,才突然发现这里是一个如此适合养孩子的地方。书店里关于怀孕、生产、哺乳、培养和教育孩子的书刊多如牛毛,社区里有许多给准妈妈办的学习班,教给她们怎样应付人生角色的这一全新转变。
更有意思的是,在加拿大,父亲的角色并不是在孩子出生后才扮演的。从妻子怀孕开始,准爸爸就得陪同准妈妈参加各种育儿培训班,学习相关知识。指导老师更会鼓励准爸爸们进行胎教,如抚摩妻子的肚子、与胎儿交谈等,培养对孩子的感情,让孩子熟悉爸爸的声音。挺有趣儿吧?
商场里关于小孩子的用品更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纸尿布、布尿布,用纸尿布有专门为防止尿布散发气味而处理尿布的垃圾桶,用布尿布有各种相配的安全别针、防漏塑料内裤,还有专门清洗尿布的服务。小宝宝跟大宝宝有设计不同的汽车座椅、安慰小宝宝的奶嘴、给小宝宝看的色彩鲜艳的布做图书。宝宝大一点,能到处爬动了,又要考虑宝宝的安全,于是有锁马桶盖的锁、堵住电源插孔的塑料塞、下面做成浅盘状的学步车、挡住楼梯口和厨房人口的小门……更不要说各种各样、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益智玩具了。公共场所的卫生间里也设有给小宝宝换尿布的台子,餐馆里有专门给宝宝坐的安全椅。
特殊的PARTY
不知道国内是怎么一种情形,在加拿大,亲戚好友会在孕妇分娩前给她举行一个聚会,叫“BABYSHOWER”,参加的人都会给即将到来的小生命准备一份礼物,衣服、鞋帽、玩具、奶嘴,甚至还有摇椅、小床之类的,差不多小宝宝需要的一切就基本就绪了。之前,我对此是闻所未闻。
预产期前一个月的一个周末,老公忽然说要带我去一个朋友家看录像,我高高兴兴跟上他就走,连他带上摄像机、照相机这样的重大细节都未放在心上。去了之后发现小小的客厅里挤了十几个人,我一进去就被朋友领到厨房,餐桌上放着一个精美的蛋糕,大家齐声说:“SURPRISE!”
朋友解释了一番,我才明白这是一个为我准备的派对,更确切地说,是为腹中的宝宝准备的派对。当我坐在椅子上,在众人的拥围和笑脸中一件一件拆看着礼物时,忍不住想对宝宝说:“快出来吧,这么多的笑脸和礼物在等着你。”
甜蜜的痛苦
宝宝很沉得住气,预产期过了一周多还没什么动静。生产计划早跟医生谈妥了,这边可以有各种选择:站着生、在水里生或躺在产床上生。我选了在产床上生,并跟先生约好等我第三次要药时再给我用止痛药,因为我想尽可能自然的把孩子生下来。
终于到了瓜熟蒂落的这一天了,进了产房,疼得无可奈何,一小时一小时地捱着,医生、护土不时进来检查产程进展,温言软语,轻笑盈盈,在我听来像是从遥远的天边传来。疼得实在难以忍受时,医生就把我扶进沐浴室,里面有防滑座椅,趴坐在椅子上,让热热的水流冲击着腰部,疼痛马上缓解了许多。折腾了一夜,中午时分,总算可 以用力了,医生、护士、先生还有几个好友围在产床边上,不时给我加油打气,“看见头发了!”“你真能干!”“用力,呼气!”,那情形让我想起中学时参加越野赛临近终点时的场景。
“砰”的一声,像是香槟酒瓶盖开启的声音,随着大家的欢呼声,我知道我已经到达终点了。宝宝的哭声真美,清脆纯洁,带着微微的颤音,医生把他放到我的胸前,他的两颗黑宝石似的眼睛静静的对着我,混沌茫然却又无比的安定,让人觉得整个宇宙时空仿佛都停顿凝滞了。先生在医生指点下剪断脐带,护士把宝宝抱出去洗澡,量身高体重,而我一直沉浸在一种疲倦的满足和甜蜜中。
母子“分居”
出人意料的是,回到家的当天晚上,先生就提出让宝宝去婴儿房睡觉。
我愣住了:“什么?你是说让出生才一天的婴儿单独睡?难道你脑子出了毛病?”我真有些恼怒。
“是的,我脑子很正常,亲爱的,在我们国家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在他自己的房间睡,这没有什么不好……”
洋老公继续说:“我知道在你们中国,孩子长到五六岁还被妈妈搂着睡,那样并不好,别人说你们中国独生子女有依赖性、缺乏独立生活能力,这与他们挨着妈妈睡的习惯是有因果联系的。”他的一番高谈阔论让我冷静了下来,不得不承认丈夫的话不无道理。
过去在国内接触过的大学生中,确实有不少同学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中国学生的考试成绩比西方国家的学生强,创造性却不如对方的现象曾令我感到困惑。此刻,自己忽然意识到,西方孩子与中国孩子的差异,或许是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形成了。
没想到,这一夜儿子没有妈妈陪伴照样睡得很香,并没有出现自己担心的啼哭、吵闹情况。先生得意地说:“怎么样,我们的小男子汉够坚强吧?”
祖孙对话
两个月后,先生的父母结束旅游从首都回到了多伦多。他们到家来看还未见过面的孙子。两位老人才;停地亲吻、抚摸着襁褓中的宝宝,还煞有介事地对小家伙说了很长时间的话。我觉得很好笑,两个月大的婴儿能听懂什么呢?然而,先生却颇有兴致地观察儿子听老人讲话时的反应。他告诉我,新生儿在加拿大从一开始就被看成是一个能接受语言信息的“个体”,而不是一个只需要吃奶的孩子。
也许是儿子对爷爷奶奶充满关爱的语言听得很舒服,当我按规定时间给他喂奶时,一向吃奶很乖的小宝宝竟哇哇大哭起来,小家伙左右扭动着脑袋就是不肯吃。
看见我硬要将乳头塞进孩子嘴里,一旁的洋婆婆显得很惊讶:“为什么要这样?孩子不愿意吃,为什么要强迫他呢?”听婆婆责备自己“强迫”儿子吃奶,我心中顿感不快。没想到婆婆又继续说:“听说在你们国家,父母总是在孩子后面追着、哄着他们吃饭,是这样的吗?”我一时语塞。
见我面露尴尬,公公在一旁语气委婉地解释道:“我想,我们的意思是,孩子不想吃就不吃,他饿了自己就会吃。强迫孩子按照家长的意愿去做,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
带着幼儿畅游欧洲
2004年8月24日是儿子一周岁的生日,我本来打算驾车到渥太华,把公公、婆婆接到家中小住,并请亲友共同为小家伙开个生日Party。但先生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休一个月的长假,带着我和孩子畅游欧洲。还说欧洲不仅有众多的文化古迹,而且风景如画,是观光的天堂,儿子应该去那儿度过他的周岁生日!
经历过太多惊讶的我这次不再质疑儿子去欧洲的必要性了,我知道自己丈夫,甚至许多的西方父母都认为婴儿从一出生起就有能力观察世界,而旅游无疑是让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只是担心儿子才刚刚一岁,如此稚嫩的生命能适应长途飞行吗?洋老公得知我的顾虑后笑道:“我已经向医生咨询过了,小家伙没有心脏病,只要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让他咬吸奶瓶嘴就行了。”
当巨大的波音客机腾空而起时,俯瞰机翼下烟波浩淼的大海,没想到小家伙竟手舞足蹈,显得兴奋异常。后来也许玩累了,才躺在我怀里渐渐进入了梦乡。此刻我却思绪万千。在国外长大的儿子或许会有些不同,但西方人育儿方式中的一些经典思想,却值得中国的父母思考。
(编辑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