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1期

益寿小菜——胡萝卜缨儿

作者:陈根生




  吃晚饭时,桌上多了绿滴滴的一碟小菜。
  是眼下时髦的海藻?海藻不可能绿得这么鲜、这么嫩,这么靓!
  我仔细一看,哦,原来是嫩胡萝卜缨儿!母亲上午欣欣然买回来半篮子,全都是细筋细骨,似长发飘逸,极度像盆园里的文竹。
  胡萝卜原产于中亚和非洲北部,13世纪来到中国。胡萝卜在西餐中是不可或缺的佳品,在日本则被尊为土“人参”。据说胡萝卜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比较苛刻,温度过高或过低,土壤过干或过湿,都会影响胡萝卜素的含量。但我的家乡江苏如皋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环境,生产胡萝卜历史悠久,其品质也很优良。每到秋天,人们喜欢吃新鲜的嫩胡萝卜缨,将它凉拌了作下饭菜,成为一道口福。
  如今,又是家乡吃嫩胡萝卜缨的季节了。母亲拣好洗净,开水一烫,用精盐、味精拌了,浇上小磨麻油,越发显得翠绿欲滴,看上去实在赏心悦目,吃起来清新淡雅,别有风味。有资料说,100克胡萝卜缨中含维生素A4.05毫克,维生素C68毫克,胡萝卜缨含丰富的胡萝卜素及糖类、维生素B、维生素口,胡萝卜素具有防癌抗癌的保健作用,等等。于是,便有人叫它益寿菜,本来连名字都没有的胡萝卜缨顿时身价飙升,别说寻常百姓家饭桌上备受青睐,就是大饭店正规宴席冷盘堆里也是红杏一枝,跃为时尚新宠。
  益寿菜还有另外一种吃法,也很有特色,这时有名字了,人们叫它“黄菜”。
  “黄菜”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农民眼看把嫩胡萝卜缨全喂猪不免可惜,就加点盐用坛啊、缸啊、罐啊贮存起来,叶绿素就渐渐消失,呈淡淡的黄色,“黄菜”之名大概由此而来吧。既变废为宝,又保持勤俭家风,所以我们这里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吃黄菜的习惯。
  我在农村“接受再教育”过,在我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岁月里,端起一碗薄薄的糁儿粥,夹两筷“黄菜”搅和一下,如果再加上几块馒头片,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就是一顿不错的中饭了。尤其是“黄菜”的那种“酸而不酸,不酸又酸”的特有风味,至今想起来仍然难以释怀。
  记得一位如皋籍的台湾同胞,写过一篇《如皋的荞面拌黄菜》发表在台湾最大的报纸《中央日报》上,文章字里行间溢满了浓郁的思乡之情。作者写道:
  通常荞麦粉都是擀面条吃,热腾腾的一碗荞面,拌上一汤匙蟹黄油,那当然是好吃,但只有富贵人家吃得起,庄稼汉都是夹上一大筷子“黄菜”拌和,酸溜溜的,就很满足了。
  荞面本身已具有高度的卡路里,加上这份天然发汗剂(引者注:《本草纲目》里称胡萝卜缨儿有发汗作用),一碗下肚,饥寒尽消,乃当然之事,谁说我们的祖先不懂科学!只是乡佬农妇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已。
  我是在台湾出版的《如皋文献》上读到这篇文章的。文章不仅怀念了“黄菜。的乡土吃法,而且还介绍了其科学原理,字字句句饱含深情。真是岁月悠悠家难忘,黄菜酸酸思故乡!
  如今,市场上嫩胡萝卜缨越来越难碰到了,农民们不屑于这点芝麻绿豆小生意,赚不了几个钱,这胡萝卜拔起来,刀一砍,留下胡萝卜,绿滴滴的缨儿全扔给天篷元帅的儿孙们做美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