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12期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作者:王熙桓
古往今来,能忍得福、不忍得祸的人不乏其例。最有名的莫如三国时期的周瑜,由于他的度量狭窄,妒忌比他强的人,被诸葛亮给活活气死了。他的死,影响了孙、刘的联合抗曹大业。同样是三国时期,魏将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相持于五丈原,为了消耗诸葛亮的实力,司马懿深沟高垒,只是屯兵不出战。后来,诸葛亮派人送去书信及妇人衣物等侮辱他,司马懿就是忍受此辱而坚不出兵,诸葛亮也无可奈何。从而遏制诸葛亮北进伐魏的图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由于司马懿深谋远虑,胸怀豁达,忍辱负重,为其子建立晋王朝打下了基础,自己也活了83岁。
要真正做到“忍”,就必须制怒,不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都不要发怒,更不能暴跳如雷。因为一发怒,气血往上冲,神经紧张,血管收缩,极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而能退一步,则海阔天高,让自己的健康逃过了一次灾难,让自己的事业前进了一大步。但说来容易做就难。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遭遇,就要有把生命置之度外、心怀远大理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生观。如汉朝的苏武,40岁时出使匈奴,匈奴多方诱降,苏武坚决不从,后来迫使他去北海放公羊,规定公羊生了小羊才准其回来。苏武在北海嚼雪食草度日,持节放羊19年,节旄尽落,直到昭帝即位,与匈奴和好,才放还苏武,真是“丁年奉使,皓首归”。苏武为国家民族的尊严而忍辱负重,备受非人的生活,这样的忍,是一种大无畏的“忍”,是维护了至高无上使命的“忍”,此举使苏武成了有名的历史人物,备受人们的敬仰!
对“忍”与养生的重要性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我的性情急躁,容易发脾气,上世纪70年代初就得了高血压和冠心病。1996年,我主编族谱时,因另一族人未选上主编,便怀恨在心,借机对我进行人身安全威吓。当时我真想发作,但一想到别的宗族因修族谱而产生了各种纠纷,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了维护本族的声誉,我强忍怒气,听从劝告,避免了一场不小的祸害。待族谱告竣后,此人仍不服气,竟乘夜在我家门楼上泼洒墨汁以示侮辱,我明知是此人所为,也没有发作,只是静静地将墨汁洗掉了;事隔30天,此人又故伎重演,我也再一次忍受了下去。我的亲友知道后都愤愤不平,要找此人算账。我劝告他们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受点委屈算什么,不要扩大事端,他迟早会后悔的。”半年以后,此人感悟过来,向我赔礼道歉,说他误会了我。“忍”,可以使心态平衡。凡事包容,胸怀宽广,整个身心经常处于祥和宁静、阴阳调和、顺乎自然的状态之中,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我又认为,养生以获得长寿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所作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能如此,则健康长寿更富有高尚情操和深远的社会意义。
在困境中逆来顺受,忍辱负重,不忘初衷,转而勤学多思,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完全进入专注状态,使心态平和,忘记自己的不幸遭遇,实现保健益寿的养生目的。红学家俞平伯,因写《红楼梦研究》一书而蒙受数十年的冤屈,但活了90岁;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而革职挨批,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他比俞平伯的命更长,居然活到了100岁;爱国名将张学良,饱经磨难,过着半个多世纪难见天日的生活,也活了100岁。这些老寿星均有共同的不幸境遇,然而他们襟怀旷达,逆来顺受,不计个人得失,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同样享尽天年,百岁乃去。
谚云:“百忍居家为上策”,又说:“小不忍则乱大谋。”从小事到百事都要以“忍”为准则,凡遇不如意不顺心的事,不能凭一时性起,勃然大怒。要分清是非曲直,三思而后行。欧阳修说过:“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这是一条重要的养生哲理,而“忍”也是顺乎自然养生之道的一个方面。有了这个“忍”字,活动才有序,心境才平和,情绪才稳定,选择才得体,健康才长寿!
(编辑 方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