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捅向老年人的“软刀子”

作者:梁兆松




  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中,大约2/3的人存在慢性脑供血不足。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急性脑供血不足都很重视,而慢性脑供血不足却很少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殊不知,慢性脑供血不足是捅向老年人的“软刀子”,就此酿成严重后果者屡见不鲜。
  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虽然其重量不到体重的3%,但对血液的需要量却超过全身的15%。脑血管的分布就像茂密的树木一样,分支不计其数,分了又分,越分越细。脑组织依靠丰富的血液供应获取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由于老年人脑组织对缺血耐受性较低,脑血管的自动调节机能下降,只要供血发生轻微变化,就会明显影响脑血流量。脑血流量一旦减少,脑细胞的供氧供能也会立即减少。只要缺血10余秒钟,就会引起脑功能变化。如果脑某一部分的血流在较短时期内完全阻断,就会发生局部脑组织坏死,这就是脑梗死;如果脑供血不是完全阻断,而是慢性减少,这就是慢性脑供血不足。
  慢性脑供血不足引发脑缺氧,使脑实质发生广泛弥散性病变,脑的整合功能明显受损,功能减退,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眼花、肢体麻木、手抖;失眠、多梦、精神萎靡、思维散乱、注意力不易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等症状。有的表现为近事很容易遗忘,对人的名字或事物的名称最容易忘记,甚至会一时想不起同事或朋友的名字,一下子找不到自己所放的常用物品。有的老年人平时待人接物,处理事情都很正常,发病后性格会突然改变,表现为情绪不稳、脾气古怪、好发牢骚、容易烦躁、感情冲动或对事多疑,有时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琐碎小事与人争辩或纠缠不休,或表现为孤僻、情绪低沉、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等,有的则一反常态,如热情变为淡漠,慷慨变为吝啬,合群变为孤僻,利索变为散漫,这些都可能是慢性脑供血不足所产生的脑功能衰退的症状。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更应引起高度警惕。有的中老年人突然一侧肢体麻木或无力,走路摇晃不稳,动作不协调,在动作中掉物、摔物,嘴角歪斜,说话不清楚,单眼黑醇或视物飘移。此类症状常反复发作,可一日数次或数天一次不等,这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它是中风即将来临的报警信号。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病史者在其后的1个月内将有5%的病人发生脑卒中,2年内将有40%发生脑卒中,5年内将有55%发生脑卒中。
  脑部的供血机制十分复杂,从解剖角度看,进入脑的动脉可分为颈动脉和椎动脉两大系统。颈动脉系统是供应脑部血流的主要通道,大脑的3/4的血液来自颈内动脉,而椎底动脉系统供血主要营养内耳、脑桥、中脑、间脑、小脑、枕叶皮层及颞叶一部分。任何原因引起颅内外动脉口径变小或血管变硬,都可减少脑供血。在诸多使脑血管变狭窄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颅外血管(如颈动脉)狭窄。除血管因素外,血液流动力学也起很大作用。研究证明,脑血流量和血压高低直接相关,血压太高太低都会减少脑血流量。以收缩压为标准,随着血压升高,脑血流量增加,但当血压超过160毫米汞柱时,脑血量反而减少;收缩压低于80毫米汞柱,就不能保证脑组织供血。血液成分变化也对脑供血有一定影响,血中胆固醇的浓度太高,它就会沉积在动脉血管壁内,堆积形成“斑块”,使血管腔狭窄。如果脑部血管受影响,就会导致脑供血不足,甚至引起脑梗死。
  对于慢性脑供血不足,要尽快就诊。请医生评估脑缺血的程度,寻找主要致病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实践证明,脑供血不足早期是可逆的,正确治疗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编辑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