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期

卒中:预防重于治疗

作者:孙 永




  卒中药物预防:依普罗沙坦优于尼群地平
  
  在第30届国际卒中大会上,神经科专家丹尼尔教授报道了依普罗沙坦与尼群地平用于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比较试验的初步结果。这是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旨在比较依普罗沙坦(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和尼群地平(一种钙通道阻滞剂)用于卒中二级预防的疗效。随机入选的病人在近24个月内有高血压病史和卒中史(缺血性卒中或脑出血)。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总死亡率和心血管、脑卒中总事件,次级终点包括功能性结果和认知性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352例病人(681例使用依普罗沙坦,671例使用尼群地平),平均随访时间为2.5年。此外,经治疗后,两组病人的血压降低幅度相同。依普罗沙坦组病人的主要终点结果有显著改善。总体结果是,依普罗沙坦组和尼群地平组分别有6.56%和8.78%的病人发生卒中,两组病人的死亡率和认知能力下降均无显著差异。这项研究显示,不考虑降压作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比钙通道阻滞剂预防卒中的效果更好。
  
  卒中手术预防: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据《健康报》报道,一位年逾古稀的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最近在哈医大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接受了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
  早在1856年,就曾有人发现颈动脉狭窄和阻塞可导致偏瘫。后来发现,颈动脉硬化病变主要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目前,专家们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后栓子脱落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病因之一,占脑梗死的30%~50%。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预防脑梗死的一种标准手术,此术式是切除动脉内膜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及形成的血栓,以达到通畅血管、恢复血供的目的。
  哪些病人适合于颈内动脉硬化内膜剥脱术呢?专家介绍说,一是颈动脉狭窄严重(超过70%),6个月内有一次或多次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轻度脑卒中,或渐进性短暂脑缺血发作者,手术预防效果最好。二是有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人。三是已发生脑卒中但恢复较好者,若有颈动脉狭窄,在首次发作后3~4年,将有20%~45%会发展成为完全性脑卒中,应予手术治疗。四是检查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表面凹凸不平、质地不均,或有溃疡、斑块内有出血都应高度警惕,并及早手术。
  
  卒中后痴呆,宜早期干预
  
  神经内科专家近日强调,老年患者脑卒中后出现的认知功能减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果仅考虑血管性痴呆会导致误诊,影响患者治疗。
  研究证实,在老年患者卒中后早期及时干预,会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的症状,恢复认知功能。然而,目前存在一种现象,只要老年患者在卒中后发生认知功能的减退,医生往往简单地将之归为血管性痴呆,从而忽略可能存在影响患者认知功能的其他因素。
  卒中后痴呆一般可分3种类型,除了常见的血管性痴呆外,还有老年痴呆与血管性痴呆并存的混合性痴呆,以及由于卒中激发了相关病理机制而出现的老年痴呆。临床医生必须对这三种情况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防止误诊发生。例如,血管性痴呆是在病人卒中后,随即出现认知功能减退,采取有效康复手段后,病人情况会有好转;而混合性痴呆的病人往往在卒中发生前就已存在一定的认知功能减退,相应的症状在卒中后加重;卒中后老年痴呆一般是在病人卒中后3个月左右发生,病人卒中病情有时并不严重,却激发了病人潜在的导致老年痴呆的因子,加快了老年痴呆的病理过程。
  (编辑 方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