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3期

幽门螺杆菌·胃溃疡·诺贝尔医学奖

作者:王兴华




  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2005年10月3日宣布,将当年诺贝尔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导致人类罹患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魔魇——幽门螺杆菌。
  宣布仪式在位于斯德哥尔摩市诺贝尔路1号的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诺贝尔论坛楼”内举行。评委会介绍:马歇尔和沃伦先驱性的发现,使胃溃疡从原先人们眼中的慢性病,变成了一种“采用短疗程的抗生素和酸分泌抑制剂就可治愈的疾病”。
  1979年4月,澳大利亚珀斯皇家医院42岁的研究人员沃伦在一份胃粘膜活体标本中,意外地发现了一条奇怪的蓝线,他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发现是由无数细菌紧粘着胃上皮引起的。他把自己的发现拿给同事们看,但同事们都说看不到,这让沃伦十分懊恼。于是,他尝试着对标本进行染色处理,再用高倍显微镜观察,结果细菌清晰可见,而且数量比先前见到的更多。接下来,沃伦继续在其他活体标本中寻找这种细菌。由于这种细菌总是出现在慢性胃炎标本中,沃伦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等疾病可能有密切关系。然而,这项发现却不符合当时“正统”的医学理念,并有悖于当时的医学认识,因而未能得到世人的承认。当时医学界普遍认为:健康的胃是无菌的,因为胃酸会将吞入的细菌迅速杀灭,细菌不可能在胃液的强酸环境中存活。众人的质疑,并没有动摇沃伦的研究决心,他继续孜孜不倦地探索。1981年,沃伦邀请珀斯皇家医院消化科医生巴里·马歇尔参与他的课题研究。起初,马歇尔对沃伦的工作并不热心,也不很感兴趣,但碍于情面,他还是为沃伦提供了一些胃粘膜活体样本,并进行了相关试验。可是,马歇尔在研究中却惊讶地发现,胃粘膜活体样本上确实有沃伦发现的那种细菌,实践证明,沃伦的发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由此,马歇尔对这种不知名的细菌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该项研究工作中去。
  1982年的复活节前夕,沃伦将这种不知名的细菌接种在细菌育苗盘中培养。几天的长假结束后,他回到实验室,发现育苗盘中接种的细菌已经大量繁殖。为了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病的罪魁祸首,马歇尔决定进行人体试验。他和另一位名叫莫里斯的医生自愿吞下了这些培养的细菌,结果都发生了胃病。通过积极治疗,马歇尔很快痊愈了,但是莫里斯却病程迁延,费了好几年时间才治好。此后,沃伦和马歇尔又用内窥镜对100名胃肠病患者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所有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胃内都有这种细菌。英国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报道了他们的这项研究成果,这才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注意。从此,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沃伦和马歇尔发现的这种细菌早期被命名为幽门弯曲菌,后来被定名为“幽门螺杆菌”。世界各大药厂陆续投巨资开发相关药物,专业刊物《螺杆菌》杂志也应运而生,世界性幽门螺杆菌大会定期召开,有关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至今已经数不胜数了。
  沃伦和马歇尔成名后,很多大学和研究所邀请他们加盟。马歇尔先是去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工作,1984年又回到西澳大利亚大学工作。而沃伦则一直坚守在他成名的珀斯皇家医院,继续进行这项研究。多年以后,沃伦在他的回忆录中说:“这个发现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特别感谢当年妻子给我的支持和帮助,在没有人相信我的时候,她坚定地支持我。后来,这一发现被海外接受,我们应邀到世界各地讲学和旅行,妻子对我的支持也获得了某种回报,因为她喜欢旅行。”
  幽门螺杆菌似乎对人类“惰有独钟”,人是这种病菌的惟一自然宿主。据粗略估计,全世界约50%的人胃部有幽门螺杆菌存活。相关研究继续实施,通过人体试验、抗生素治疗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超过90%的十二指肠溃疡和80%左右的胃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导致的。目前,医生已经可以通过抗体试验、内窥镜检查和呼气试验等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以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已被证明能够根治胃溃疡等疾病。马歇尔和沃伦的发现,革命性地改变了世人对胃病的认识,大幅度地提高了胃溃疡等患者获得彻底治愈的机会,为改善人类生存质量做出了贡献。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颁奖公报中所说:“感谢他们的发现,胃溃疡终于不再是反复发作的一种慢性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呈全球性分布,但不同国家和地区或不同人群的感染率差异较大,感染率与当地公共卫生状况有关。中国人群的感染率在21%~93%之间,各地报道的比例不等,城市的市区为50%,郊区为68.8%,胃镜室医务人员感染率为82.4%,显著高于其他医务人员(66.4%)。幽门螺杆菌感染途径有“口一口”、“粪一口”途径。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父母幽门螺杆菌抗体阳性者,其子女阳性率高于父母阴性者。十二指肠溃疡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80%-100%;胃溃疡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80%左右。十二指肠溃疡愈合后幽门螺杆菌持续阳性者,一年复发率为8%,而阴性者仅为2.6%。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癌发病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血清回顾性调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发生胃癌的危险是阴性者的8倍。某些发展中国家胃癌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高;发达国家胃癌发病率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低:社会经济地位低下者胃癌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也高;幽门螺杆菌高流行的国家和地区,胃癌的发生率也很高。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发生有关。当然,还有其他促进因素,如环境、饮食、遗传等,但长期的慢性感染会使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寻求效佳、安全、价廉、疗程短的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是近年来临床上的热点。国外不少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达90%以上的方案才能达到要求。国内外报告一致认为,单药不论哪种抗生素,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疗程2-4周)均在30%以下。二联疗法:如洛赛克+羟氨苄青霉素,或痢特灵+铋剂等,根除率在70%~80%。三联疗法是目前疗效较好的方法,首届西太平洋幽门螺杆菌国际会议提出的以铋剂为中心的标准方案,包括胶体枸橼酸铋、甲硝唑和羟氨苄青霉素(或四环素、痢特灵)。经5年多来全球验证,确认疗效可靠稳定,2周根除率在80%~90%。国内多中心协作研究,经过600例临床观察,幽门螺杆菌根除率达88%以上,副反应显著降低。抑酸药(洛赛克、兰索拉唑、雷尼替丁),加两种抗生素(羟氨苄青霉素、灭滴灵、克拉霉素),三联疗法根除率在80%以上。国外报告,雷尼替丁胶纤铋+克拉霉素二联新方案,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在80%以上。
  200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已向全世界公布,马歇尔和沃伦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30万美元)的奖金。不过对他们来说,成千上万个获得痊愈的胃病患者的由衷感谢,才是对他们的真正奖赏。
  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幽门螺杆菌与淋巴肿瘤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之间的联系。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病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它启发科学家们研究微生物在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以及急、慢性肾炎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中是否也起到作用。虽然这些研究目前尚没有明确结论,但正如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所说:“发现幽门螺杆菌加深了人类对慢性感染、炎症和癌症之间关系的认识。”它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其重要意义将会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显现出来。
  
  (编辑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