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期

江南名医“屠半仙”

作者:姚卫伟




  “江南一名医,人称‘屠半仙’……”这是我儿时在家乡听在耳朵里的百姓传说。
  “屠半仙”,真名屠揆先。1988年,我因患病请一位名老中医诊治,此人正是“屠半仙”。当时的屠老已近耄耋。精瘦的脸面,一双眼睛总是眯眯的,闪着温暖的笑意,稀疏的头发向后翻梳得一丝不苟。第一次请他看病,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仙风道骨。那神态,那言语,处处向你渗透着不凡之气。
  我请屠老看病,不下十余次,跨度十几年,后来成为忘年交。记得一次,他边写处方边对我说:“一个人,有一技之长,又勤快,没有兵荒马乱,就是很好的了。”“要注意适当休息,事情是做不完的,要舍弃一些才能得到一些。”“你的身体没有大的毛病,吃完几个疗程的药,不要吃油腻的东西,活到八九十岁是没有问题的。”……我后来才有所明白,屠老看病不仅仅用药,而且用心。他在用自己的心灵和病人的心灵进行交流,让自己和病人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以达到给病人积极的心理暗示的目的,这样可增强病人的信心。有了信心,免疫能力就会增强,这是药物所不能及的。屠老还给人以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拥有一技之长”,教你的是社会生存之道。“要勤快”,告诉你获得幸福生活的前提和条件。“没有兵荒马乱”是要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屠老更能根据不同的病人对象,适时给你哲理的启示。他对我有关“舍弃和得到”的教导,既是养生之道,更是人生之哲理。是啊,大千世界,人生悲欢,得到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表面上舍弃了,实际上有可能得到了,这不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和两点论吗?
  我第一次请屠老看病,带给他一些营养保健品,他推辞了,屠老跟我开玩笑:“听说你是文化人,送我几本书吧。”我第二次请他诊治,带给他一本由我与人合作主编的《散文鉴赏辞典》,他要我签上名字。屠老看我有点不好意思,笑笑说:“金庸送我书时也是签了名的。”我哪能跟金庸相提并论?我看屠老坚持,也就只好签上我的名字了,并虔诚地写上我儿时听进耳朵里的传说:“江南一名医,人称‘屠半仙’。”
  称屠老为“半仙”其实一点不过分,我的老师,原南师大校长谈凤梁教授曾亲口对我说,自己的心脏病久治不愈,十分顽固,后服屠老开的20服药便完全康复;一位白领严重失眠,经我介绍请屠老诊治后激动地说:“不得不让人佩服!……”
  我最后一次请屠老看病时,他大概已有84岁高龄了,但思维敏捷,行动自如。这不禁使我想起了古人所云,“仁者寿”。仁者当然是心地善良的人,是有爱心的人,也是境界高远的人。凭屠老的医术和知名度,即使开价数千甚至上万元1个处方,我看也肯定是供不应求的。当年金庸为感激屠老医术高明,送给屠老一笔可观的诊疗费,硬是给退了回去。我亲眼看到屠老忙碌半天为二十几个病人连续诊疗的情形。他无论老幼,一律平等,分文不收,悉心医治。他看病,既把脉开药,也根据不同对象巧妙地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一个医生,真正是为治病救人,真正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尽全力解救芸芸众生因病痛而导致的苦难,这就是一个不凡之人对从医的认知和态度,老百姓称屠老为“仙人”,道理正在于此吧!
  江阴华西村著名建筑金塔上,除挂满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外,其他的题词只有两幅:一幅是书法家费新我的,还有一幅就是屠揆先的,只是不知道吴仁宝老书记为什么要请屠揆先题词。记得屠揆先题词的最后一句是“恰似漫步在天堂”。什么人才能在生后真正逍遥于天堂呢?我想屠老是最有资格的吧!
  (编辑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