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5期
我的健康我做主(一)
作者:赵仲龙
以后,又有著名数学家张广厚、音乐家施光南、作家路遥等,四五十岁就早早撒手人寰,引起了全社会的震动。
2004年4月公布的一个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 比10年前缩短了5.18岁。
现在不是“人有病,天知否”,倒可能是“有了病,天仍不知”。近两年来,有不少知识分子英年早逝,上个世纪80年代的“蒋筑英现象”又在他们身上重演。有资料显示:中年知识分子死亡率超过老年人的两倍,死亡年龄段多为45~55岁;最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4人谢世,他们的平均年龄仅为53.3岁。
对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的局面,人们似乎已经见多不怪。而在最近一段时间,社会精英人物,尤其是企业家的英年早逝,格外引人注目。
几年前,青岛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彭作义壮年而死;2003年,热心于慈善事业的台湾英业达副董事长温世仁因中风突然去世,年仅50多岁;2004年3月4日,大中电器公司总经理胡凯突发心脏病去世,年仅52岁;2004年4月8日,著名跨国公司爱立信公司中国区负责人杨迈在北京猝死在跑步机上,时年54岁……2004年11月7日,杭州1均瑶集团董事长王均瑶患肠癌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年仅38岁,才38岁呀,连40岁都不到。这些曾经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实业界精英,没有输给竞争对手,却输在了自己手里。
王均瑶是浙江民营企业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之一,一路打拼,玩命工作,短短几年积攒起一副几十亿资产的大家大业,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生前曾是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获得过浙江省“优秀私营企业家”、“上海十大杰出青年”等众多的荣誉。王均瑶英年早逝,令人扼腕,他的死也引起了人们对中国企业家健康状况的极大关注。他的英年早逝并不是个案,而是一个现象,反映出中国企业家,尤其是民营企业家在精神和体力上普遍的过劳状态。
2005年4月10日,著名画家陈逸飞逝世,离他的60岁生日还有4天。陈逸飞是天才,他的油画作品《故乡的回忆》,画的是江苏周庄的一座小桥。美国石油大王哈默买下来,送给了邓小平。他的另一幅油画《浔阳遗韵》,其中,四位美仑美奂的绝色歌女形象,荚若天仙,让人看过一眼就难以忘怀。
当时,我看到的报道是他死于上消化道出血,后来才知道,他是肝硬化晚期造成的上消化道静脉曲张出血。由于肝功能衰竭,医生准备给他进行肝移植治疗,而且手术日期定在4月11日,谁也没有料到,他最终没有等到第二天……
在他之前,春节前短短4天内,清华大学相继有两位年龄不到45岁的教师“突然”死亡:2005年1月22日晚,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系讲师焦连伟突然发病去世。4天后,46岁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教授高文焕,因肺癌不治与世长辞。接着就是中国社科院学者萧亮中,猝死时年仅32岁。《南方周末》的文章中说:“和他们关联的词是:过劳死、亚健康、心力衰竭、心理危机。”
现在,几乎人人都认识到健康是福,健康是人生最大的本钱。虽然不能说“有了健康就有了一切”,但是,没有健康就真的没有了一切。有健康的人,便有希望;有希望的人,便有了一切。
但是,总的说来,老年人更关注自身的健康,而对于年轻人和中年人来说,还没有那么紧迫。他们有“老本”,年轻就是“老本”,健康仿佛是可以任意挥霍的财富。甚至有人说,年轻时候用健康换金钱,到了老年再用金钱换健康。然而,这又何苦呢?
所以,我经常对中年人说,健康并不是财富,而是人生最大的本钱,有了健康才能去挣钱,才能去玩命,否则都是一句空话。
财富是可以任意挥霍的,但本钱却不能挥霍,只能保值、升值,不能贬值。
投资健康就是保值、升值的手段,它的重要性,许多人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好像一说到投资,就是国家的事儿,单位的事儿。花钱看病得能报销,如果看病花的钱不能报销,索性连病也不看了,药也不吃了。
但是,许多人花钱很大方,买名牌衣服,只要喜欢就买了,什么皮尔·卡丹,什么鳄鱼牌,两三千块钱的衣服,上万块钱的手表,掏钱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眨,一点也不觉得心疼。但是,要是让他投资健康,为自己的健康花点钱,却真是舍不得,看一次病,做一次体检,花了几百块钱,心疼死了!
有的人甚至连看病、检查身体的时间都吝啬得很。让他参加体检,他就说:“忙,抽不出工夫。”其实呢,请人“撮”一顿,唱一次卡拉OK,打几圈麻将,山南海北胡侃一通,电视机旁一坐就是四五个钟头……都有时间,惟独没有体检的时间,没有锻炼身体的时间。
这个观念需要改变。对于任何人来说,实际上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健康没有了,穿什么也不好看,吃什么也不香,做什么事也不快乐。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愿意自费检查个什么项目,其实,也就是花费几十块钱。反正在没有得病之前,很少有人愿意把钱花在保护健康上面。这说明人们的健康意识还不够。
对于健康投资,并不是说,你去运动一下,身体就健康了,就不生病了;或者你吃个什么“补药”就能健康了,不生病了。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步形成一个人身体健康的素质。因此,中年时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医学家和养生学家甚至说,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在儿童的时候,就关注自身的健康。这话是对的!
(待续)
(编辑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