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6期

耳聋的基因诊断

作者:孙 永




  我们都知道,临床医生要判断一个病人是否患某种疾病,也就是说要下一个诊断,他的主要的诊断依据有这样几方面:病人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CT等大型仪器检查的报告,综合这几方面然后给出诊断结论。这是比较常规的诊断方法与思路:但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发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研究的突飞猛进,以前只是在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用的先进科研手段也进入了临床应用,如基因芯片与基因诊断,并且,这将成为非常具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基因诊断具有其他诊断手段无可替代与比拟的优势,下面我们介绍一种在临床应用比较成熟的基因诊断手段——耳聋的基因诊断。
  有的父母会有这样的遭遇: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有听力障碍,于是到处求医,给父母与孩子都带来巨大的痛苦,有的孩子甚至是一辈子都处于一个无声的世界里。还有的儿童出生后听力正常,但不久以后竟无缘无故的出现听力下降、波动。如果我们能在婴儿出生前进行基因诊断,就能够及早知道“真相”。
  科学家通过对遗传性耳聋患者进行的大量的遗传特点和基因分析,找到比较科学、准确的高筛出率的基因位点,建立了临床基因诊断手段。现在,引起耳聋的常见基因已经能进行常规的门诊检查,常规的基因检查包括GJB2基因、线粒体DNAAl555G基因、PDS基因等,这些基因均为重点的致聋基因或致突变基因。GJB2基因和先天性耳聋有着密切关系,中国先天性耳聋患者中携带有CJB2基因突变的约占20%。线粒体DNAAl555G基因突变与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引起的药物性耳聋有着密切关系。PDS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先天性或后天性耳聋,耳聋发生或加重与外伤、感冒有关。这三种基因引起的遗传性耳聋约占整个遗传性耳聋的80%。因此,进行这三种基因的检测,可以明确大部分遗传性耳聋的原因。
  耳聋基因诊断的出现为突破声音障碍带来了曙光,减轻了人们对于耳聋的恐慌,为家长和医生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与治疗措施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一方面,进行产前基因诊断,对于有生育耳聋患儿风险的夫妇意义特别重大。当他们生育了一个聋儿后,迫切想知道第二个孩子的情况,这时的基因诊断加上产前诊断就可以在怀孕10周后明确胎儿的耳聋基因状态,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避免了聋儿出生。另一方面,医生通过基因诊断可以指导临床用药和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的日常生活行为。如果患儿基因诊断结果提示先天性耳聋是由于GJB2基因突变导致的,那么该患儿的耳神经传导通路以及听觉语言中枢应该是正常的,进行人工耳蜗移植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A1555G基因检查为阳性,那么患儿的母亲家族中应该永远避免应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防止药物性耳聋发生。
  相比较于听力检查和拍X线片、CT、MRI等影像学检查,耳聋基因诊断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特异性,并且取材方便,适用范围广。由于“一切由基因说了算”,当耳聋基因诊断明确时,患者基本上得到的是一个最终诊断。基因诊断只需采少量血液或少量皮肤、毛发等组织就可以进行检测,检测标本有了远距离运送的条件,可送达有条件进行基因检查的单位,进行远程的检查、咨询和操作,这就有利于耳聋基因诊断在更广泛人群内的应用。我们相信,基于基因诊断的巨大优势,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更多疾病的基因诊断手段都会建立起来,并进入临床应用。
  (编辑 方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