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8期

七嘴八舌话养老

作者:孟祖浩等




  我国目前的老年人口近1.3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8亿,占总人口的18.64%。现在,我国正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老了以后怎么过?是自己过,跟孩子过,还是去养老院?”我们请“当事人”说说自己的想法及道理,也请“旁观者”谈谈他们的意见和看法。
  (编辑 李 军)
  
  孟祖浩:
  吃住分开 自由自在
  
  “老了以后怎么过?”这一问题牵动了所有已老和将老之人的心,也牵连着所有有老人的家庭。这个问题的答案要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婚姻、健康、经济等状况而定,还要根据子女的状况选择,应因人而异,各取所需,各有所求。
  六十耳顺、七十随心。只要健康状况尚好,夫妻双全,我倾向自己过。我有两个儿子,分居无锡、南京两处,都热切地希望我和老伴到他们家生活。我提出了先决条件:吃住分开,就近住宿。
  吃住分开可以避免三代人因生活习惯、爱好等差异而产生不和谐的声音,尤其是饮食、睡眠、如厕、梳洗、娱乐等生活琐事,在祖孙三代人客观存在着明显差异,吃住分开为三代人预留了充分的生活空间和时间,生活互不影响,互不干涉,自由自在,各无拘束,既随了七十随心之愿,又给了子女现代化生活的天地,可以各有所为。就近住宿则可相互照应,节假日又可欢聚一堂,享受天伦之乐。
  我提出的先决条件在大儿子的努力下实现了,儿子在他居住的小区内为我们租了一套房,我们于2004年9月前往南京和他们团聚。现在,我们的生活非常开心、舒适。我想,只要我和老伴身体尚健康,生活能自理,我们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至于以后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健康状况下降或家庭出现变故,我则奉行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跟孩子过,去养老院,或请保姆,都行!
  
  滕修胜:
  自己过最好
  
  退休后,我逐渐感到自理能力差了,子女们也意识到了这一点,都希望我和他们一起过。子女的孝心感动了我,于是,我住到了儿子家。然而,几个月共同生活下来,我发现:我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不太合拍。作息时间不统一,我喜欢早睡早起,他们却睡晚起迟,相互干扰,互相影响休息;再如,我想吃饭时吃不成(饭未做),不想吃时也得吃(他们开饭了)。另外,由于他们爱吃荤菜,导致我的血脂居高不下;更有甚者,由于兴趣不同,我们总谈不到一起,有时候我说了半天,他们虽然佯装在听却又心不在焉,这让我非常伤感。思考再三,我提出住养老院试试看,、
  住进养老院才知道,清一色的老年人虽然有共同语言,但话题都是身体不适、担心不久于人世之类的,让人倍感压抑;加上老年人疾病多,整天唉声叹气。每天,我听到的都是叹息声,看到的都是衰老的身影,生活氛围十分消沉,这让我心情十分惆怅、低落。此外,老年人大多比较固执,互不相让,常常为一些小事而争执。因此,我住了一段日子就和他们“老死不相往来”,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家是自己的天空,家里的一切都让我依恋。在家里,我是自己的主人,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有老友来可以秉烛夜谈,谈笑风生;兴致所至,重抄旧好,爬爬格子也无人干扰,乐在其中。对于自己力所不及之事,则留下来等儿女们来帮忙或请钟点工来做。当然,我也会经常到儿女家中小住,“远香近臭”,也能享受天伦之乐。我想, 即使以后我的自理能力进一步下降了,我也不会住到儿女家或到养老院,我会请一个保姆居家养老。老了,还是自己过比较好。
  
  王秀兰:
  养老“三部曲”
  
  我今年75岁,在我和老伴退休之初,我们就制定好了我们的养老“三部曲”,现正按部就班的执行我们的养老计划。
  第一阶段是独自养老期。这个时期是从退休时的60岁到70岁。这个阶段虽然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但病情不重,生活能自理,活动基本不受限制,可以开展各种休闲活动和自我保健活动,退休后的生活安排得并井有条,不需要儿女操心。这个阶段的生活我们过得既充实又自在,非常开心。
  第二阶段是半依赖养老期。这个阶段是从70岁到80岁,我们目前就处于这个阶段。此时,岁数更大了,由于身体的日渐衰老,所患的慢性病逐渐加重,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一方面需要经常到医院就诊、治疗,另一方面也需要人偶尔前来照顾,日常生活虽能自理,但生活质量已大大下降。因此,我的一儿两女排了班,利用节假日轮流来照看我们或陪我们去医院看病,生活也还可以。
  第三阶段是依赖期。这个时期是80岁以后到人生终点。人到80岁以后,身体各项机能下降更厉害,健康状况更差了,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我们打算找个保姆照顾我们的日常起居,尽量不完全依赖儿女,但要求他们最好每天有一个人能来看一看我们或打电话来,以防不测。
  
  伍厚政:
  社区是家庭养老的靠山
  
  政府和社会、个人举办各类养老院是有必要的。虽然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养老的主要形式,但家庭养老有许多实际问题,特别是对高龄老人、单身老人、空巢老人及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所面临的困难是老人独自难以解决的。
  因此,社区应是家庭养老的靠山,“小巷总理”该是统率银发队伍的“总管家”。搞好家庭养老,让本社区的老人实现老有所养,是社区义不容辞的责任。社区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最根本的还是更新观念,让社区自觉地把关怀老人、搞好家庭养老的重担挑起来。养老问题不仅关系千家万户,也关系到社区的安定和谐。
  对多数离退休老人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勤人员或护理人员,突发疾病时无人及时发现送医。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仅老人可以安心养老,老人的子女、家属也可免除后顾之忧。社区要对本社区老年人群的基本状况做全面调查,针对他们不同的需求,给予不同帮助。这当然不是把老人的吃喝拉撒睡全包起来,而是做好组织与协调工作,为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比如,为老人找到合适的护理人员、工勤人员,并有专人负责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和培训,发生矛盾时及时协助解决。我认为,社区工作在养老问题的解决上大有可为。
  
  苑广阔:
  相伴携手看夕阳
  
  一双儿女都相继在其他城市结婚生子,成家立业,我和老伴也相隔了1年从各自的单位退休回家了。这时,摆在我和老伴面前有两条路可选,一是去跟着儿子或者女儿过;二是进当地的养老院。
  经过我和老伴慎重的考虑,并充分征求儿女的意见后,我们选择了“第三条道路”——不投靠儿女,不进养老院,我们自己过:
  之所以做出这种决定,是有我们自己的理由的。跟着儿女过当然不错,不但能得到儿女随时随地的照顾,而且还能天天看见自己的孙儿辈。但问题也正出在这里,我们和自己的儿女毕竟属于两代人,和儿女的儿女已经是隔代人了,我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