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9期

师法老子留住青春

作者:韦公远




  老子以长寿著称于世,《史记》中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本文拟从老子留下的《道德经》中探讨他的长寿之道。
  
  自然长寿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一词在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有丰富的内涵。自然可理解为保持事物原有的状态和发展规律,不要人为的破坏或歪曲,它表明了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是道的本质特征。自然而然,才是真正的“长生久视”之道。事实证明,不苛求长寿者反而是长寿者,那些追求长寿而不择手段,肆意破坏自身发展规律的人反成了短命之人。这就说明,自然是外界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个体的人,就不应该破坏自身的规律,要效法天地的长久之道,即:“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生命反而能够延续,这就体现了老子养生学中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不争
  
  老子认为保持自然状态,最重要的是要无为不争。而事实上在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争斗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私心杂念所引起的,有的为利,有的为名,但无论哪一种情况,最终的结果都可能导致生命的过早终结。因此,一方面,他特别推崇无为不争的养生方法,认为想长寿的人就要像水一样,要有水的品德,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所以最接近于自然之道。水也是柔弱,而柔弱正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体现,他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脆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另一方面,他认为,如果为了名利而斤斤计较,那就会“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整日沉浸于争斗的欲念之中,必然不能长生。
  
  清心寡欲
  
  老子认为,争斗的根源在于内心的私欲,由于私欲的升起掩盖了内心纯朴的自然本性,必须清心寡欲,把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当作达到长生的手段,提倡养性,即人的精神环境的锻炼,通过养性,到达“赤子心态”,保持天真浪漫、纯朴无私、安静和谐的精神状态,可以使人少生病,不生病,不求长寿而自延。反之,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如果经常处于波动之中,为“五色、五音、五味”所迷惑,必然导致“目盲、耳聋、口爽”的后果,更严重的是“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则欲求长寿而不迭。现代医学亦证明,有55%~80%的疾病与情绪异常有关,头痛、失眠、消化性溃疡、高血压、癌症等,无不与情绪异常有关。
  
  “三宝”养生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他认为,这是自然之道的三个基本原则。对于养生来说,精神上的修养重于物质上的满足,他充分论述了欲壑难填的物质生活的弊害,为追求感官的刺激,声色犬马,心灵不安,这不是长寿者的生活方式。长寿者应求内在的清静恬淡,在精神上注意积蓄、养护,韬光养晦,厚藏根基,培植本性。精神的“自然”表现为“德”的积累,一个人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保持慈爱、俭朴、不争的恬淡心态,并且矢志力行,就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达到保持生命长久的目的。
  
  持“常”以恒
  
  老子认为,保持生命长久贵在坚持有规律的生活,要“慎终若始,则无败事”。修道长寿重要的是要“知常”,“知常”才能“明”,即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并且长期坚持下去直到生命的终结。现代科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生活遵循一定的规律,是争取长寿不可缺少的一环。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给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做有计划的安排,使生活尽量保持规律化,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这是人们长寿的必要条件之一。
  回顾历史,我们蓦然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这位先哲就做到了这一点,领悟这位先哲的养生之道,获得健康长寿的法宝,留住我们的青春就一定会梦想成真!
  (编辑 方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