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骨质疏松,预防是关键
作者:王展宏
绝经期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因素常包括:骨质疏松症家族史,东方人或高加索民族后裔,体重偏低,某些内分泌疾病的侵袭,长期使用某些药物,饮食障碍(导致钙缺乏),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生活方式问题,如习惯久坐的妇女、长期吸烟的女性、过量的酒精摄入,都有较高的骨质疏松风险。骨质疏松症的直接后果就是增加中老年妇女发生骨折的风险。因此,通过有效的干预不仅可以改善妇女一生中各阶段的骨健康,而且还能筛选出有骨质疏松症风险的个体,并采取适当措施促进这些人的骨质量峰值的形成以及防止其骨量的丢失,从而有效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的推荐方案包括:
●钙摄入量1200~1800毫克/天;
●高风险患者维生素D摄入量400-800单位/天;
●经常做负重运动,增强肌肉的活力;
●避免吸烟及酒精消费要适度。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手段包括骨矿物质密度(BMD)的测量,测量部位可以是脊柱或髋关节等中心部位,也可以是桡骨(手腕),跟骨(足后跟)或手等外周部位。通过BMD的测量可以预测测量处将来发生骨折的可能性。但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并不能通过桡骨(手腕)或跟骨(足后跟)的测量结果来预测未来脊柱或髋关节处的骨密度问题。因此,专业医生通常会建议测量身体重要部位的BMD,如脊柱和髋关节,因为这些地方的骨折可能会造成患者的高死亡率。
通过BMD测量我们可以得到每个解剖部位的确切骨密度数值。然后,可将这些数值与其他相同年龄的妇女(Z—评分)或年轻的成年人(T—评分)进行比较。因此,T—评分可定义为与正常妇女或男子在青年期所达到的骨质量峰值比较所得到的标准差数。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原则规定:患者骨密度低于青年人均值以下-2.5个标准差或T—评分小于-2.5即可确定为患有骨质疏松症。当T—评分大于-2.5但小于—1时可诊断为骨质稀少,而骨矿物质密度正常时的T—评分在1之内或更高。
骨质量减低与将来骨折的风险增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骨密度测定法可有效地用于已明确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及那些存在骨质疏松症风险者的鉴定。
一旦患者被确定为处于发生骨质疏松症的风险中,或已经发生了骨质疏松症,治疗干预是必要的。这当中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制定运动计划、摄入足够的钙和维生素D以及药物治疗。可用于骨质疏松症治疗的药物有激素替代治疗(HRT),阿仑膦酸盐,雷洛昔芬和降钙素。尽管HRT和阿仑膦酸盐显示出使骨密度增大的程度要高于雷洛昔芬或降钙素,但它们均已经通过前瞻性随机化试验证实可维持或增加骨质密度。
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显然要胜于治疗。预防应始于儿童期并应维持终生。有效的预防计划必须强调自儿童期至成年期要达到骨质量峰值,自成年期至中年要保持骨质量及自中年至老年期要防止骨丢失。这是一个包括健康生活方式,适度营养和充分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及使用诸如激素替代治疗、阿仑膦酸盐、雷洛昔芬和密盖息等必要药物的终身过程。由此可见,预防是控制骨质疏松症这种世界范围内威胁每一位妇女的“流行病”的关键。
(编辑 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