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0期
关注“留守孩”的心理健康
作者:罗照春
如今,像小玉龙这样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孩子实在是太多了。这些因父母外出打工、经商或学习而将其寄留家乡由爷爷奶奶、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代养的孩子,被称为“留守孩”。据《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留守孩”与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相比,易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和学习成绩。
研究人员选择“留守孩”较多的一至三年级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并以非“留守孩”为对照组,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孩”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阳性检出率为27.3%,高于非“留守孩”初中生阳性检出率20%。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依次为适应不良、强迫症状、情绪不平衡、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敏感、心理不平衡、焦虑、抑郁、偏执、敌对。调查结果提示,“留守孩”男女学生相比,男生的症状高于女生。从男女性格分析,女生相对较安静、顺从,易于教育和管理,而男生更好动,难管教,易发生问题。
另外,研究者在当地妇联、学校的支持下采取入户个别访问、座谈等方法,与学校教师、当地派出所、“留守孩”寄养人三方进行面对面交谈,了解“留守孩”的心理健康与教育情况。根据学校教师、派出所民警和代养人介绍的情况,进行汇总后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孩”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学习不良或学习困难。二是行为问题,有的学习差、纪律不差,有的纪律差、学习不差,有的学习和纪律双差。三是个性问题,研究人员对其定性研究的结果提示,一些“留守孩”初中生已经出现了个性发展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型的性格趋向,出现了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甚至于动辄就吵闹、打架等性格障碍;另一类为畏缩型性格趋向,出现了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个性障碍。甚至有个别“留守孩”在社会不良分子引诱、教唆下,出现了违法行为或抢劫、偷盗、勒索等犯罪现象。
因此,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尤其在青少年发育成长的最重要阶段(初中时期)。如果我们轻视了“留守孩”出现的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相当多下一代人的前途和命运,甚至于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未来。鉴于此,家庭、社会和各级政府都应高度重视解决这类“留守孩”问题。第一,父母要特别关爱上初中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要以为孩子上初中就已经长大了,就随便交给别人看管,自己则长期远离子女,不管不问。如果实在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教养,就将其托付给有经验和责任心强的人代为教养。同时,还应采取各种措施,经常与孩子及代养人保持联系与沟通,随时掌握孩子的学习与心理健康情况。第二,学校要充分重视“留守孩”的思想教育,要对其经常性地“开小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补偿其父母欠缺的心理关爱、抚慰等。第三,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给政策,让外来务工者的孩子到父母身边来,使他们能上得起学,读得了书。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部门应维护外来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把外来务工者对义务教育的需求首先纳入到城市公共服务的范围。
(编辑 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