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平衡:养生的金钥匙

作者:朱泽山




  时下,养生是一门大学问。自古以来,各种养生的书籍汗牛充栋,各种养生的方法林林总总,流传至今,让我们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了可供参考的资料。而现代养生的书报杂志更是铺天盖地,电视、网络的养生节目越发丰富多彩。更为人们的养生保健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然而,这些浩翰的理论和方法往往令人头乱如麻,不知从何下手,而一些相互矛盾的说法更是让人无所适从。于是,有智者“临危受命”,从这些繁复的养生理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它们归纳、精炼为两个字:平衡。
  平衡就是适度,就是不走极端,就是不偏不倚。“平衡”这两个字,道出了养生保健的真谛,可谓言简意赅,用现代流行的一句话说是“简约而不简单”。
  细细揣摩,这两个字真是好生了得,越想越觉得应该为之拍案叫绝。
  想想看吧,生活中哪个方面能不需要平衡呢?就说饮食吧,经常吃得过饱当然不好.这可能引发糖尿病、脂肪肝、肥胖症等。然而。吃得过少就好吗?常常看到有关报道:某某少女为了保持其苗条体态,每天只是喝水和吃水果蔬菜,不吃粮食和肉类。结果发生了严重的营养不良,在某一天突然昏了过去。这是典型的饮食结构不平衡行为,走极端了。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自然少见,但另一种饮食不平衡的现象在老年人中却是屡见不鲜:说木耳可以软化血管,活血化瘀,于是就天天大量地吃,久而久之,极易出现血小板减少的病症,一旦皮肤有破损,就会流血不止。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所以,我们提倡“啥都吃,啥都别多吃”,就是基于这样的现象和平衡的理论,而旗帜鲜明地提示老年人的。实践证明,这是符合人体营养需要和养生规律的。
  运动也要平衡。不运动。会患多种疾病。这一点,我们的读者都烂熟于心了。但运动量过大,也容易出问题,就会损伤筋、骨、皮肉乃至五脏六腑。所以,有专家提醒老年人要进行轻柔的运动,最好的方式是散步,每次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这就是平衡的运动。或者说是运动的平衡。“生命在于运动”,不错,然而这只是针对不运动情况而言的,应该说只是说明了某一方面的道理;而生命在于平衡,则更全面地阐释了养生的内容,显得更宏观、更概括、更提纲挈领。
  心理更需要平衡了。不平衡,就会出各种问题。社会上种种过激的行为,都与心理失衡有关。而心理的不平衡,对老年人的健康损害尤甚。对此,古人早有论述,现代医学亦有定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们尽力去平衡心理,找到对不良情绪的有效自我排解方法。
  甚至连睡觉也必须讲究平衡。睡觉少,转天会精神委靡,长期如此,免疫力低下,然而睡觉多也不好。每天睡上10多个小时,时间长了,头脑僵化。容易出现老年痴呆。所以,人不能光睡觉,还得出去活动,还需劳逸结合。劳逸结合,这是劳动与休息关系的平衡。
  平衡真是无处不需、无时可缺啊!
  的确,平衡是世界上处理一切事物最富哲理的方法。大到国家、中到单位,小到家庭,都需要平衡。平衡做得好,做得适度,如俗话所说“量掐得好”,就是智者。对于个人养生保健来说,平衡的理念对于健康的指导意义,怎样认识都不过分。谁掌握了平衡的要领,谁就拿到了通向健康之门的金钥匙。
  (编辑 方 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