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1期
遗传不是长寿的关键
作者:黄建民
我们从故事中看到的是一个长寿之家。古今中外也确有许多长寿的家庭。
父母带给子女的烙印
所谓遗传,就是父母给子女留下的烙印。专家们经过长期研究后发现,人类至少有多种特征是直接与遗传有关的。例如肤色,如果父母都是黑皮肤,孩子就不可能拥有白色的肌肤;青春痘,父母双方都有过的,子女肯定逃不了;双眼皮,父母都是的,则子女通常也是;如果父亲是秃头.则儿子将有50%的机会是秃头,甚至外祖父是秃头,外孙也有25%的影响几率;如果父母都肥胖,那么大约有53%的子女会成为胖子,等等。
遗传对一个人的许多方面会有影响,问题在于,父母带给子女的烙印究竟有多大、有多深?我们的教育功能和医疗功能面对“遗传”是不是就毫无作为了?
遗传决定寿数
许多科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寿命,基本上是为遗传基因所左右的。日本在10多年前的一项调查研究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父亲长寿的,儿子7 3.1名也长寿;父亲短寿的(没有活过69.9岁),儿子52.4%也短寿;母亲长寿的,女儿58.3%也长寿:母亲短寿的(没有活过7 2.5岁),女儿72%也短寿。
丹麦研究人员对一些出生后便与亲生父母分离的儿童进行追踪研究后指出:一个人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他们的遗传基因,而不在于他们的后天养育,即与后天的生长环境没有多大关系。
有人对同卵双胞胎的调查研究也表明,男性双胞胎的亡故时间平均相差为4年;而女性双胞胎的亡故时间平均相差仅2年。
1990年的一则消息称:四川有位名叫肖桂英的老人,已有105岁,她的父母、祖父母、曾祖父都活过了百岁。一家连续四代人寿长百岁的,的确少见,遗传的力量也的确引人注意。
因此,有的科学家提出.“要想知道自己寿命的近似值,只要把父母和祖父母以及外祖父母6个人的寿命加在一起,乘以六分之一即可得出。”美国人寿保险公司通过调查研究后也认为,遗传对长寿与否确有影响。他们说,假如一个人的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这6位前辈总共活了475年的话,那这个人有可能也是长寿者。于是,有的学者干脆下这样的结论:“寿命是遗传决定的。”
我国古人也是相信寿命有“定分”的。东汉的思想家王充在《论衡·气寿》中就说:“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渥,厚实之意。王充认为,“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 死而精气灭。”而这种“气”禀受于父母,父母之气强,则子女气亦强,也就多寿。 看来,王充是遗传决定寿数的较早提出者。
然而,诺贝尔医学奖得主麦奇尼可夫是不赞同遗传与寿命相联系的。 他曾举出l06岁的罗宾诺夫人为例来证明他的观点:“罗宾诺夫人的亲属,均死亡较早,他家庭中也没有曾享百岁高寿的人。罗宾诺夫人之能享高寿,都是她后天得来的。”
一把双刃剑
人类探索长寿的努力由来已久,然而今天科学家们仍然徘徊在这一奥秘的大门口。
就遗传与寿命的关系而言,我国的老年学家根据国内卟的资抖研究后认为,寿命与遗传大体有如下规律:
一是多代连续长寿家族具有长寿优势,否则长寿优势就不存在或不明显。
二是母性遗传优势,即母、祖母、外祖母、曾祖母长寿者,较父、祖父、外祖父、曾祖父长寿者对后代的影响显著。
三是长寿家族对后代寿命影响有第一、第二胎的倾向性。这是说,长寿家族的后代中,出生顺位排在第一、第二的,长寿机会较多。
就总体看,某一种群的寿命是太致差不离的。人类目前的寿限约为百岁,之所以难以再长寿,遗传学家们认为,人体极有可能存在着衰老或死亡基因。为此设想,可以应用遗传工程技术将这些衰老或死亡基因“关闭”,或者采用年轻基因来“置换”它们。果真能这样做,人们就能达到抗老益寿目的了。国外有篇“畅想21世纪”的文章中转述人类基因组科学研究公司董事长哈兹尔廷的话说:“很有可能在我们自身的基因中找到永葆青春的源泉。通过细胞替换也许能使人永远保持青春和健康。”不过,法国人类多形态研究所所长尼埃尔·科昂在他所著《希望基因》一书中说道:“这不是说我们科学家发现了不死的秘诀和青春永驻的秘方,而是设法让所有人都能活到老并且拥有活动能力。”
目前,对一些低等生物在遗传因子的实验方面已经有了可喜的结果,但具体到人,迄今为止尚未真正,破译这样的遗传密码。问题是,如果破译了这样那样的遗传密码,改造了这样那样的有害基因,结果就一定会造福人类吗?按照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萨尔斯顿的观点:遗传学的使用必须有所限制,因为他担心,消除了有害基因,“可能会同时破坏人身上许多有益的特性。”他坦言:“我们不应该寻求创造超人。而应该满足于人类的千差万别。”
如此看来,遗传学的进展并非总是有益的,它实质上是把双刃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