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12期
大家来说保健品
作者:汪 志 陈 玮等
人上钩上当是经销商惯用的手法。他们利用一些人贪小便宜的心理,在推销中施以小恩小惠,当场赠送,待到时机成熟,便趁机高价抛售。
消费者要防止被“忽悠”,首先要认清产品包装说明书,如批准文号、产品功能、使用周期及注意事项等。其次是不要占小便宜,理智对待推销中的各种“免费”、“优惠”,要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占小便宜的背后是吃大亏。第三要提高自我调控心理,面对各种的保健品推销花招,先要在心里问一个“为什么”?这样才能防止受骗上当。
卞广春:
保健品广告——狂轰滥炸之忧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每次看到这样的广告,我就会换台。广告宣传不介绍该商品的特点和作用,却宣传一种与产品特质格格不入的礼尚往来,这是何等荒谬?
种类繁多的保健品大举充斥市场,并不是因为保健品有多少营养成分、有多少科技含量、有多大功效,而是保健品采用了一种不厌其烦、反复说唱、不断灌输的狂轰滥炸式的广告宣传。
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充分利用媒体受众多、影响大的优势,迫使人们改变了对保健品的观念,使没听说过、没用过、不了解,逐渐向听说过、看到过、了解一点、熟悉一点转变。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不仅使本来含金量甚微的保健品,更加不真实地面向消费者,使保健品的“性价比”愈来愈差,让消费者承担巨额广告费用的同时,也让保健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找到了保健品的市场和出路。狂轰滥炸的广告宣传,改变了人们购买保健品的常规,即用者不买,买者不用,保健品完全成了供观赏而非保健的礼品。
在百姓心目中,广播、电视是宣传先进性、权威性、科学代表性的工具,在这类媒介说一句话,即便这句话不科学、不严谨,仍会被若干人奉若神明,成为可行、可依、可靠的根据。“××上就是这么说的”——百姓这样评价媒体宣传的权威性。可见,广告宣传的夸大其词,是何等祸害于民!
保健品能够长时间地立足市场,能够一次次地火起来,能够把一些人推上富有的阶层,广告的功劳不可抹杀。笔者无意于对媒体的广告宣传说三道四,而是让人们看清楚保健品走向百姓的路子,认识保健品对人体的帮助究竟有多大。不要听任吹嘘的功效,不要迷信那些说了多少遍的广告。吃好一日三餐,何须保健品来保健?
王铭卿:
选择保健品,有方法可循
在我国,中老年人是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而保健品行业又是当今健康产业的主力军。它虽享有盛名,但是在公众心目中的“灰色形象”却总是挥之不去。在琳琅满目、层出不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众多保健品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真正能起到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以下方法是我的一些经验积累。
首先,要弄清口服保健品的作用。延缓衰老、延长健康年龄,口服保健品就是措施之一,但是切不可将保健品当作“灵丹妙药”来依托。其次,口服保健品只是药物的辅助品,只能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
在选购保健食品时,要注意5个方面:一是要购买具有国家卫生部批号的产品,如GMP认证、IS0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二是要购买品牌产品,如产品包装上印有: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出口名牌、3.15标志等。三是要购买在消费者中舆论好的产品。四是要购买知名度高的正规企业的产品。五是要购买正式经过人体试验的保健品。
徐浩英:
保健品行业治理还需长效机制
对保健品市场进行专项治理。无疑会净化保健品市场,但树立保健品市场的诚信形象还需要长效机制。
就拿减肥保健品来说,涉及减肥保健品监管领域的法律、法规很多,存在着互相衔接的问题。目前,我国有《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以及《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等。由于这些法律法规有的制定时间太早。有的是过渡性法规,互相没有有效衔接,所以容易出现空当。
据了解,目前监管减肥保健品有药监、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药监主要负责注册审批,工商部门监管虚假广告,卫生部门负责处理非法添加。由于多头监管,环节众多。管理力度大打折扣,使出现“人人都可管、人人管不了”的局面。
我们希望,管理部门应及时总结专项整治行动中的经验、教训,发现其中存在的法规漏洞与监管难点,通过借鉴药品的监管办法,建立起监管的长效机制,才能恢复消费者的信心,真正促进保健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