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王蒙:善于松弛的乐天派
作者:土 木
善于松弛的乐天派
王蒙最善于松弛自己。他的脑子里好像有一个奇特的开关,能够自由地调解,转移注意力,从不忧心忡忡。当年,他被错划为右派,被“发配”去京郊农村接受劳动改造,栽树,养猪,种地,背石头……后又被“流放”到新疆伊宁巴彦岱公社,那里全是维吾尔族人,人生地不熟。他劳动一天,心事茫茫,无人倾诉。怎么办?转移注意力,学维语。半夜起床小便,摸着床,自言自语“卡尔沃特”——床。3个月后,他竟能用维语交谈了。
在逆境中,他善于松弛,在繁忙的创作中,他更善于松弛。王蒙寻求轻松的方式很多。他的爱好,五彩缤纷。有时写作累了,他就听听音乐。不论西洋古典交响乐,还是民间音乐、通俗歌曲,他都喜欢。当舒缓、优雅的乐曲飘入他的耳朵时,他就心情愉悦,头脑清新。他把听音乐称为“灵魂的沐浴”。
意大利随想曲,是王蒙最欣赏的,他常听这首曲子。听的时候,喜欢把灯熄灭,静静地用心去领会。他有深刻体会,说在没有光线的刺激下,听音乐的效果是最好的。王蒙还喜欢唱歌,喜欢唱怀旧意味的歌曲、唱童年时的歌。
有趣的是,这位异常勤奋、勇于探索的作家,善于松弛的乐天派,也有担心和忧虑,他怕无原则的纠纷。王蒙诙谐地说:搞写作的,不要热衷于什么名誉、地位,就是给你个“作家总统”的头衔,你写不出作品来,又有什么用?
爱好体育,注重保健
王蒙爱好体育和养生之道。这位幽默、多产的作家,小的时候是个病秧子。他说:“我从小爱看书,眼睛老早就看坏了。又不注意营养和卫生,13岁就患了严重的失眠症,到医院就诊,神经衰弱,连医生都大吃一惊。”解放初期,王蒙在团委工作,一次给团员讲团课,讲着讲着,突然倒地,人们立马把他送进医院……王蒙早熟,14岁入党,15岁当团干部,19岁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当时,不少人预言:这小鬼太聪明了,准疯癫,活不长,顶多活30岁……
多病的痛苦教训了他,别人的“预言”也刺激了他,王蒙注意锻炼身体了,讲究养生之道了。他“流放”新疆期间,常常去水库游泳,一口气能游2000多米。现在,他一直坚持游泳,从未间断。跳舞对健康大有裨益,王蒙会跳舞,但现在很少有时间跳了。
体育锻炼、起居有节、生活规律是王蒙的养生之道。清晨,他会携夫人一道散步——既活动了四肢,又协调了关节,还畅通了气血,更活络了经络。王蒙很注重自我保健,认为从事写作的人,应该注意劳逸结合,注意大脑皮层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的调节,该玩就玩,该放就放,该赶就赶,该等就等,永远不气急败坏,永远不声嘶力竭。他很喜欢很向往的一种状态叫安详。安详属于强者,骄躁流露幼稚;安详属于智者,气急败坏显得可笑;安详属于信心,大吵大闹暴露了其实没有多少底气。
自我保健的结果使王蒙仍生气勃勃,思维、谈吐、行动,都可以用“敏捷”二字来形容。尽管写作计划很多,工作很忙,可他自我感觉仍然良好,“我勤劳,我也理应放松,这里有人生真谛。在充实的人生中能够适度地放松,这是学问,这是胸襟,这是艺术,这是谋略,这也是信心和气度。一个又能勤劳又能放松的人,一定活得很有点滋味!”
口味富有开放性兼容性
王蒙会烹饪,最拿手的是梅干菜扣肉、京酱肉丝、熘肉片、芙蓉鸡片、糟熘鱼片、红烧肉和红烧鲤鱼,擀面皮、包饺子更是行家里手,他会做好几种饺子馅。他对美食文化颇有研究,认为美食文化是最讲究实效的一种文化,不能靠哗众取宠,而要看真功夫。不一定非上名贵菜肴,祖传绝技,只要普通中见出众,一般中显特殊,就是好活儿。
王蒙自称“口味富有开放性兼容性,接受各种各样的食品”,但从不暴饮暴食。他偏爱粥食,最常喝的是玉米面熬成的糊糊,喝粥的时候常吃一点腌萝卜类的咸菜。每当他端起大碗,吸吮着那热而烫、粘而稠的糊糊时,便会产生一种与大地同在、与庄稼汉同呼吸、与颗颗粮食相交融的感觉。特别是生病的时候,他就更想喝粥。他认为粥是良药,可去瘟毒,补元气,舒肝养脾,安静止惊,使人寡欲而清心。他还写过一篇以“粥”为名的小说——《坚硬的稀粥》。
先前“流放”新疆期间,王蒙为不能写作而苦恼万分,愁闷中的他学会了抽烟喝酒。那时他烟瘾很大,烟一天一包不够,酒“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后来,他意识到如此透支生命对身体不利,就与烟彻底决裂,至今未再染指;酒也很少喝了,“饮亦可,不沾唇亦可;饮亦一醉,不饮亦一醉。”注意了这些细微小事,他变成了一个健壮的人。
王蒙认为,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精神舒畅,则自然健康。
王蒙此生,可谓少年有为、大起大落、屡遭磨难,尽管如此,七十余载的岁月,并没给他的身心造成什么真正的损害。他以无限的宽容对待恩恩怨怨,宽待世界。因此,他精神爽朗,体魄健壮,红光满面。王蒙智慧、幽默、超然、自信、大度、练达、礼貌、很尊重别人,这位生活中看上去并不超凡脱俗的人,给了我们许多超越生活的东西。
(编辑 李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