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3期

胃肠有病久不愈,只因治胃不治“心”

作者:杨司佼




  三个月前,内科张主任请我看了个病人:50岁的中年女性,有胃部胀满不适、呃逆干呕、烧灼样隐痛、食欲不振并伴有失眠心慌等症状已两年有余。各种检查除发现有轻度胃粘膜水肿、糜烂外,并无其他体征。但病人自感症状严重,很痛苦,总怀疑自己患上了胃癌,心理压力很大,已在内科住院两次,虽然效果不太好,但她相信张主任,这次又来找他,恳求他一定要帮她治好。张主任思来想去,认为可能是“胃肠神经官能症”,因而请我们心理科会诊。
  原来,在两年多前,她吃了几块发霉的蛋糕之后发生呕吐、腹泻、发热,诊断为急性食物中毒而住院。出院后,她总是感到上腹部不适,不想吃饭。月余后单位减员,将她列为内退,她想不通,一连几个晚上睡不好,胃胀、胃痛加剧,从此便为此反复看病住院。检查时还发现,病人同时具有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疑病观念。结合病人的主观感受与客观检查结果明显不符、病前有心理因素刺激等诱因,同时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与疑病等症状,符合“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转我们心理中心住院,不到一个月即获明显改善。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的神经症。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系统或器官,最常见的是胃肠道不适,如疼痛、打嗝、泛酸、恶心、呕吐等,因而这类病人常被诊断为“胃肠神经症”。并且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症状,只不过这些心理症状常常为病人躯体不适的主诉所掩盖,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重视。
  如果仔细询问病史,还会发现病人常伴有社会、人际及家庭行为方面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给病人造成持续的心理压力或情绪问题。心理压力导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消化不良,如若再因饮食不当或感冒、发热等原因导致消化道症状,患者常以此为契机,把整个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胃肠道上。长期对胃肠道过度的注意,大脑皮层对胃肠道活动的敏感性增高,因而不仅对胃肠道的各种病理性变化格外敏感,甚至把一些正常的活动也疑为病态,进而导致心理更加紧张。心理作用又进一步影响消化液的分泌,食欲下降,胃肠蠕动发生紊乱,最后形成真正的消化不良。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可以治好的病。首先,要正确认识此病的性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因病后对工作、生活带来的影响而产生的紧张担忧和焦虑情绪。第二,对身体的不适症状,病人要采取不理睬的态度,任凭它存在,不去体验这些症状,也不与人谈论这些症状。更不要因此吃特殊饮食,而要和家里人一起吃普通食物;要带着这些症状照常工作,不把自己当成病人。第三,要消除发病的心理原因,正确对待生活和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减少不良情绪的干扰。同时,要加强性格方面的修养,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这种情况下光靠自己往往难以走出心理上的困惑,最好是去看心理专科。第四,要合理安排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规律,多参加体育锻炼、集体活动,这对改善睡眠、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增强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及增强体质等都大有裨益。第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少病人在就诊时,只想接受心理治疗,不愿接受精神药物治疗。实际上,精神药物是这类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而且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应用也是安全的。
  (编辑 汤知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