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4期
昔日“雾都”今日游
作者:冬 枫
其实,我原本的印象并不过分。伦敦坐落于英格兰东南部、泰晤士河下游的喇叭口里,北大西洋的暖流和常年不断的西风,使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宜人。但是伦敦冬季较为潮湿,大雾成为不速之客,经常光临,而且十分频繁,成为名副其实的“雾都”,大气混浊,污染严重,给市民生活、出行和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大白天汽车开着大灯,如同牛车般缓缓行驶,绝非偶然,“老伦敦”至今记忆犹新,谈雾色变。1952年12月5日开始,持续4天的“烟雾事件”,曾使多达4 000多人死于“无枪无炮”的中毒之中。那时的城区,工厂一家挨一家,烟囱一个接一个,股股浓烟四处喷吐,燃煤排放的化学废物在漫无边际的市区上空,形成刺激性很强的硫酸液沫,遇冷后又迅速凝聚成大量浓浓的雾核,犹如一层厚厚的乌云。当时,刚好有个高压气团移到当空,使整个偌大的“伦敦城”处于风平浪静状态,扎了根般的烟雾久久不散,市民不得不把照明用灯昼夜大开,许多居民出现胸闷喉痛、咳嗽、呼吸困难、呕吐不止,数以千百计的年老体弱者死亡;几乎所有石刻和金属类艺术文物,都被程度不同的腐蚀,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最为悲惨的一幅场景是:一头刚刚在展览会上与观众见面的壮牛,在雾天街头受毒气侵袭,如同中了邪般突然伸伸腿、晃晃身,当场吐舌倒地,一蹶不起。整整经过100小时,总算有风吹来,浓雾才慢慢消散,一场刻骨铭心的自然灾害才算过去。
坏事变成好事,大自然无情的惩罚,使政府当局和普通市民,都从中吸取了沉痛而又深刻的教训,痛下决心,一定得摘掉这顶“雾都”的帽子,创造世界一流的环保之都。首先从影响面最大的空气治理开刀,以法律为准绳,先后颁发了《清洁空气法案》《空气污染控制法案》等,毫不动摇地依法将所有用煤大户迁到市外,准许留在市内的工厂,也不得烧煤,烟囱不得低于200米,如发现哪家烟囱冒有黑烟,在重罚的同时,责令迁出。与此同时,所有居民家庭用煤,统统改做用气或用电;传统的一家一户冬季采暖方式,也以集中供暖取代。结果,很快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大气污染度一下子降低了80%,冬日的能见度由原来的2.4千米,猛升到6.4千米。有雾的天数,则一降再降,从1975年的几十天,减少为十几天,到1980年已经降低到短短的5天。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数量激增,汽车尾气成为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从对人体健康有直接危害的铅,到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污染物,曾付出过巨大代价的伦敦政府,始终予以高度重视,从强制使用无铅汽油,到汽车必须加装尾气净化器,都做出了相应规定,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继续推广使用天然气、电力和排气量小的汽车,将对大气环境造成新的污染的主要顽敌“光化学烟雾”斩尽杀绝。
经过长年不懈努力和全面治理,现在,伦敦这座有着2 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名城,空气清新,鲜花满园,全市人均拥有绿地大大超过20平方米,绝迹一个多世纪的上百种鸟类,又重新飞了回来。饱受污染之苦的伦敦人,对大自然、对花草爱得如醉如痴,公园、绿地遍布全城。特别令人欣喜的是,不久前,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世界性研讨会上,这座拥有740万人口的伦敦,被列为全球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之首,一致公认,它不仅是市民工作、劳动的理想之地,更是最适宜休闲居住、颐养天年的美好家园。
(编辑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