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漫话中医
作者:周 嘉
中医的辨证施治要“辨”的是“证候”,而不是“病”,这与西医恰恰相反。而西医则格外重视“辨病”,每一个疾病不弄出一个病名来誓不收兵。中医诊治疾病不在病名,而在“证”名,知不知道病名并不重要。在中医里,很多的疾病根本就没有病名而只有证名,即使少数疾病有病名,也要归结为证候才能进行实质性的治疗。举一个例子,“肺痨”,这是一个中医的病名,相当于西医的肺结核,西医若是得到了“肺结核”的诊断,就可以进行治疗了,但中医却不行,还得进一步辨析为各种证候,分为“肺阴亏损证”、“阴虚火旺证”、“气阴两虚证”以及“阴阳两虚证”等证候,若不对“肺痨”如此地辨“证”,就无法进行治疗。
为了进一步吃透“证候”,这里还要引入一个概念:同病异治。
何为同病异治?细言之,虽是同一种病,但其症状不一样,体质不一样,阶段不一样,年龄不一样,习惯不一样,季节不一样,环境不一样,舌象不一样,脉象不一样……那么,证候就不一样,诊断就不一样,治疗就不一样。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感冒——这当然是一个“病”了。西医治疗它“万变不离其宗”,一个法儿搞定。中医却截然不同,必须辨证施治,根据以上的种种不一样而分出许多个“证”来。首先,根据邪气的不同,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伤暑感冒”、“风燥感冒”四种,而对这四种感冒还要细分,“风寒感冒”要分为“表实”与“表虚”,“风热感冒”要分为“热重”与“咳重”,“伤暑感冒”要分为“伤津”与“夹湿”,“秋燥感冒”要分为“温燥”与“凉燥”。其次,根据体质的不同,还要分为常人感冒与虚人感冒,就虚人感冒而言。又要分为“气虚感冒”、“血虚感冒”、“阴虚感冒”和“阳虚感冒”。再有,感冒往往并非某一外邪单独害人,常与其他病协同作祟,这就又有了“兼夹证候”,如“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外感风寒,内有阴邪”“外感风寒,内有痰湿”“外感寒湿,内有郁热”……
这就是对感冒所属的证候的划分。
同是一个感冒病,证候千差万别,治法也千差万别,这就是同病异治。
可见,同病异治不过是辨证施治的一种运用。
你看,分出的证候这么多,看得你的眼睛已经发花了l吧?
——岂止眼睛发花。更是心儿发怵,这证候也实在太多了!
但我还要告诉你,这仅仅列出了一部分,还有更深层次的划分,更复杂的组合,那症状与症状的重新组合又将形成一个新的证候群……这种划分与组合是无穷无尽的,就像“1、2、3、4、5、6、7”这七个音符,音符有限,乐曲无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这下你肯定要问如此多的证候叫人怎么去把握?除非他不是人,而是神。
其实也是能够把握的。因为还有着一个“异病同治”。
要说这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矛盾地存在着的,有矛就有盾,有多就有少,有“同病异治”,就有“异病同治”。既然那“同病异治”弄出了这么多的证候来,这“异病同治”就要将证候往少处弄回去。
靠着“异病同治”,能使很多不同的病“使用”同一证候.那就删繁就简,化多为少,化难为易了。
何谓“异病同治”?顾名思义,就是不同的病用相同的方法来治疗。这行吗?当然行。而这又得请出“证候”来了,虽然病不相同,但是证候相同,对辨证施治来说,这恰恰正中下怀。就以“消渴”与“肺痨”为例吧。两者是中医的两种病。前者相当于西医的糖尿病。后者相当于西医的肺结核。西医认为此两病风马牛不相及,诊断治疗都截然不同。但中医却恰恰相反,治疗消渴与肺痨大同小异。原因何在?就在于两者虽然是不同的病,却能分成大致相同的证候,比如“阴虚火旺”与“阴阳两虚”这两个证候,两病基本都拥有,那么,按照辨证施治的原则,治疗也大致相同了。
可见,“异病同治”不过也是辨证施治的一种运用。
“异病同治”与“同病异治”在中医里都十分常见。两者都是辨证施治在运用中的体现。看似两回事儿,其实是一回事儿。这下子你该对“辨证施治”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