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6期
灯下夜话
作者:周贻谋
章太炎(1869-1936)先生,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人。他是鲁迅先生的老9币,近代中国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和学者。他的学问博大精深,特别对文字、音韵、训诂、经学、诸子、史学、哲学、佛学等方面均有深邃的研究。至于章太炎先生在医学上的造诣和建树,却很少被人知悉和了解。其实他同样很精通医学,其成就与其他学科的巨大贡献相比,丝毫也不逊色。
章太炎先生出身于世医之家。用他自己的话说:“吾家三世皆知医。”他的祖父章鉴。“少习举业(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以妻病误于医,遍购古今医学书,研究三十年。”后来为乡人治病,疗效颇佳,“处方不过五六味(药),诸难病率旬日起。”章鉴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常常为贫苦患者义务诊治,深受乡人尊敬。此事给幼小的太炎先生以极大的影响。他的父亲章睿亦习医,县志言其“生平长于医,为人治病辄效”。尤其是章太炎的伯父章篯,更是成了当地一位名医,也曾在医学上对章太炎先生做过多方的指点。章太炎先生从23岁起师从汉学大师俞樾(号曲园)7年,俞氏不但精通经学、诸子、语言、训诂、文学,而且对医学也很有研究。章太炎先生乃尽得其传。
章太炎先生因支持戊戌变法、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反对袁世凯称帝,先后多次被捕入狱,也多次逃往日本。他在第三次亡命日本期间,曾搜求宋、明医书精本,收集各种古代医学验方,并加以归类、分析和考证,编撰成《手写古医方》一书。1911年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先生回到祖国,又因参加“二次革命”失败而被袁世凯囚禁3年。在此期间,章太炎先生便悉心研究医学。他于1913年写信给夫人汤国梨时说:“翻阅医书,此为性之所喜……家中医籍尚多,务望保藏勿失。昔人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此亦吾人之志也。”他在1914年又给夫人写信说:“平生之好,又在医学。君亦当涉猎于此,愿同注意。家中颇有医书二三十部。皆宋明精本,数年搜求,远及日本,而后得之,望为我保持也。”从这些信中足可以看出,章太炎先生对医学是情有独钟的。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后,章太炎先生恢复了自由。他一方面继续追随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同时也从未放弃医学研究。
章太炎先生曾患黄疸,他没有去找医生,而是自己开处方,竟然“自治得愈”。过了两个月,他“又病宿食”,仍然自开处方,初以平胃散治之。引起发热,复服小柴胡汤四五剂,仍然无效。出于不得已,他只好去找当地名医仲右长求治。仲医生说,您所开处方倒也不错,但不该将小柴胡汤原方中的黄芩减去而加芍药,这是一个小小的失误,现应恢复使用黄芩,减去芍药,再减少一点生姜就可以了。按照仲医生修改过的药方服用,仅服药两剂就取得良好疗效。章太炎先生从中深悟医理之妙,便很有感慨地说:“增损一味,神效至此。”从此以后,治病更加严谨,医术也不断提高。他除了自治疾病之外,也曾为亲属与友邻开过处方,还曾为邹容及孙中山先生开过处药方。这些处方大多蕴含着章太炎先生在诊治疾病方面的某些精明独到的见解。
章太炎先生以儒攻医,虽然不是临床医生。但他根底深厚,高瞻远瞩,在其论著中对医学的发展曾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无论对中、西临床医生均有启发和帮助,颇有指导意义。
章太炎先生曾明确提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取长补短。他说:“脏腑血脉之形,昔人粗尝解剖而不能得其实.此当以西医为审”,“脏腑锢病,则西医愈于中医,以其察识明白,非若中医之悬揣也。”西医理论周密,方法先进,辨别脏腑何处生病,部位明确,这是西医的长处;而“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病有西医所不能治而中医能治之者”。也就是说.中医在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和方法治疗多数急性热症和疑难杂病等方面,确有其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既反对藐视中医甚至否定中医的民族虚无主义态度,又反对中医守旧自大和盲目排斥西医的门户之见,主张中西两种医学应互相汇通,优势互补。主张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医学。他的这些见解。至今看来仍然是很可取的。
1927年,中国医学院在上海创立。这是最早成立的中医高等院校,章太炎先生被推举为首任院长。学校共招收学生十三期,造就医学人才甚众。可惜在“一·二八”事件后学校被迫停办。1929年.上海国医学院在上海创立,又公推章太炎先生为院长。这所中医院校既开设各种中医课程,又开设生物、化学、解剖、生理等各种西医课程,这是中国最早采取现代医学作为基础的中医院校。这在当时既是一个创举,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至今仍能给人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