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的几个新问题
作者:王小衡
一、ED——糖尿病的报警信号
40出头的蒋先生是某市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的部门经理,经过数年打拼,已成为“有房有车”族,美中不足的是,最近一段时间这位高大帅气的蒋先生患上了ED(勃起功能障碍),前几天到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检查,化验血糖高出正常值3倍,医生诊断为糖尿病所致ED,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疗,他的病情明显好转。
在现实生活中,像蒋先生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只不过涉及个人隐私,不便声张。临床上,有不少糖尿病患者由于ED到医院就诊,从而发现患了糖尿病。国内新近调查数据显示,ED现已成为中老年男性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三成ED病人缘白糖尿病,由此发生ED的年龄比非糖尿病要早10~15年。由于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高血压及血脂紊乱等情况下容易发生神经和血管病变,会损害勃起功能。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往往因为疾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原因也会导致ED。专家们还指出,每5个高血压患者中就有1人患有ED,每3个糖尿病患者中就有1人患有ED,每5个动脉硬化或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就有2人患有ED,每2个患慢性肾脏衰竭患者中,就有1人患有ED。由此可见,ED是五大“富贵病”——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症和一些慢性疾病的征兆。
据观察,糖尿病患者的性欲是正常的,如果是由于患病后心理焦虑等因素导致了床上的“尴尬事”,作为妻子,要少抱怨多体贴,帮助患者找到生活的乐趣。另外,妻子可以让患者多吃些热量较低的食物,如兔肉、韭菜、驴肉、核桃、芝麻、黑豆、泥鳅、黄花鱼、甲鱼等。
二、依赖空腹血糖诊断糖尿病也会漏诊
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多吃、多饮、多尿、体重减轻。但这几个症状主要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身上,2型糖尿病只有在病情很严重时才会出现。事实上,2型糖尿病起病时非常隐匿,没有任何症状。在临床上,50%~60%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是因出现症状主动就医发现的,很多人是通过体检发现的。大约有15%等到症状出现,往往已出现并发症——肾脏损害、心脏和眼底病变等。到了这个阶段,治疗效果就很有限了。据统计,并发症的治疗费用占整个糖尿病治疗费用的80%,因此本病的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对提供良好的预后至关重要。
临床上,诊断糖尿病有两个指标:一是空腹血糖大于或等于7.0毫摩尔/升,二是做葡萄糖耐量试验(OGrI),就是口服无水葡萄糖75克,2小时后化验血糖大于或等于11.1毫摩尔/升。如果病人有症状,只要上述任何指标有一次不正常就能确诊。近些年,一项针对3000多名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大型调查显示,如果只采用空腹血糖检查,超过80%的血糖异常冠心病患者仍不能被诊断。
三、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治疗应双管齐下
现实生活中,有些中老年人得了2型糖尿病后,因为害怕降糖药物的副作用,采取“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首先试图通过改变一些生活方式(如减轻体重和增加运动)来控制,尽量不吃降糖药,当患者症状严重后才采取药物治疗,到了万不得已时才注射胰岛素。殊不知,这种观念已经过时了。究其原因:①生活方式干预不能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况且城市生活节奏变快,工作繁忙,饮食规律变化,部分患者已经不可能做到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②2型糖尿病是个进展性疾病,β细胞功能将随着疾病的发展而产生进行性衰退。而“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案过于保守,不能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时机,如果糖尿病在初期没有得到良好控制,将会导致各种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远远大于药物可能的副作用。
鉴于此,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糖尿病专家建议,新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初始治疗应当在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服用降糖药。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最为理想的首选降糖药物,该药经历了50多年的临床使用被证明是安全的,它具有良好的降糖效果,不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且对体重无影响,还能有效地改善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二甲双胍单药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副作用,但通过指导调节剂量可以有效避免。
生活方式干预的同时服用二甲双胍,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使血糖达标,才有助于自身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如果病情恶化较快,就应毫不犹豫地下“猛药”——注射胰岛素,以求快速降低新患者血糖水平,同时持久降糖,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尽管所有降糖药物都有程度不同的副作用,但其发生的几率很低,只要掌握适应证并注意监测,是可以避免的。
四、家用微型血糖仪测血糖只能做参考
近些年,微型血糖仪因具有体积小、取材方便、用血量少、快速检测等优点,给广大患者掌握病情和指导用药带来了极大方便,以致许多家庭完全依靠它而不定期去医院复查血糖。殊不知,微型血糖仪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一,微型血糖仪并不能确诊糖尿病,当它检查出某人血糖不正常后,还须再做精确检测(即抽静脉血化验血糖),以最终确定是否为糖尿病患者。其二,微型血糖仪采的是指尖末梢的血液,而指尖末梢的全血,在挤压时容易掺杂组织液,这样会影响自测后的结果,其临床诊断效果并不确定。假如准确度与同时静脉抽血的测试值相差太悬殊,更会延误病情诊治。其三,身体血糖浓度是快速变化的。理想的血糖控制应是全天候的,包括:空腹(餐前)、餐后、活动、工作和睡眠等时段。家用血糖仪的检测时间短,检测形式单一,测得的值只能代表当时(如空腹)一个范围值的血糖,只能反映那个时间的血糖水平,而不能代表其他时间的血糖水平。正规医院检测血糖采集的是大静脉血,静脉血代表了全身血样,化验后的值会反映比较全面的问题,即直接反映过去和现在真实的血糖平均水平。
五、糖尿病低血糖可以预防
市财政局离休干部刘老伯年过7旬,患有2型糖尿病近20年,一直在服药治疗。最近半年,有几次半夜或凌晨发生低血糖昏迷症状,呼之不应,出汗多,全身发抖,每次都要急送附近医院抢救,病情才能控制。
在现实生活中,发生刘老伯这种典型病例比较多见,众所周知,糖尿病是现代疾病中的第二杀手,其对人体的危害仅次于癌症。
糖尿病老年患者为什么易发生低血糖?究其原因主要有使用磺脲类降糖药或胰岛素过量、患者进食过少、体力活动量过大、未按时就餐等。低血糖的血糖诊断标准是<2.5毫摩尔/升,但糖尿病患者常在>2.5毫摩尔/升,甚至血糖正常时也出现低血糖症状,该类患者平时血糖常在较高水平,发生低血糖症与血糖下降过快和神经系统长期耐受高血糖有关。
在家中该如何采取急救措施处理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呢?糖尿病低血糖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在家中口服浓糖水后急送附近医院抢救。
国内外大多数内分泌专家认为,糖尿病低血糖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平时应注意按时按量进餐,万一延迟吃饭,应先吃些饼干、水果等食物;②保持每日运动量基本稳定,如体力活动增加,活动前应适当进食或加餐,或减少降糖药剂量;③注射胰岛素的病人最好自备小型血糖监测仪,经常自我监测血糖;④选择低血糖反应发生率低的药物也是很重要的。降糖药物的种类和剂量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血糖变化做适当的调整;用胰岛素时剂量要弄清。另外,糖尿病老年患者降糖药的使用应从小剂量开始,达美康缓释片等长效制剂对平稳控制血糖效果不错。长效制剂具有用量相对小、效果持久平稳的特点,能够有效防止糖尿病患者血糖峰值、谷值波动过大的现象。
(编辑 樊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