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百岁老人的人生传奇

作者:范冠华




  在庆祝建军80周年前夕,我应《祝您健康》杂志社之约,专程采访了“世纪同龄人”李钟奇老先生。李老自幼习武且长年累月刻苦锻炼并收到良效,所以,我们的话题也就自然从李老的武术生涯谈起。
  “请问李老,您是多大开始学练武术的,向谁学的,是属于中国武术的哪一个流派?”我开门见山地问道。
  “回首往事,一言难尽啊!那可是距今已有98个年头的公元1909年了!”李钟奇老人提及往事,顿时陷入深深地思索之中……
  公元1900年的元月4日,李钟奇出生在两江总督署所属江宁府管辖的江陵县(今南京溧水县)的一个武术世家。9岁时,其父李德福(排行老九)就把他送到六伯父、时任两江总督署大将军的李德贵府上学文习武。李大将军为少年李钟奇立下规矩:“白日习武,早晚习文。”于是,李钟奇就在大将军府内开始了漫长而又神秘的武坛生涯。
  当时的大将军府占地数10亩,配有演武场(露天)与做功厅(室内)。演武场可供200余人演示拳械;做功厅可容纳50人做架排手。作为嫡传的入室弟子,仅有李钟奇和他六伯父的长子李松如两人可以随意出入李德贵大将军用来做架、排手的“五宫”之中。所谓“五宫”,就是5间专门用来演练武当“太和门”四大功种与摆放相关药酒、器具及收藏本门历代掌门手抄或珍藏武功秘籍的场所。按武当“太和门”祖师、湖北均州武当山真庆宫道长邓坤伦老先生所订下的“门规”——大凡允许出入“五宫”随意阅读宫内秘籍并使用宫内所珍藏的药酒者,即可分别成为东宫或南宫或西宫或北宫的掌门弟子。
  从进人大将军府的第三天起,李钟奇就居住在“五宫”之中,足不出户,年复一年的学习、演练武当“太和门”的武艺精华。第一年,李钟奇学练拳械基本训练方式(即腰、腿、桩、鼎四大项目及武当六路拳);第二年开始学练板功八大母架、千钧坠底功及雁尾单刀、君子剑等。从第三年开始正式学练赤凤髓、白龙丸、神化五毒化形死手、神化五毒雷电殛手轻功、脱手飞弹、隐形飞针、伤科诊疗、药物采集、制作使用等,这样一学就是19个年头。当李钟奇年满28周岁之时,六伯父李德贵大将军告诉他:“时至今日,你技艺小成。依吾之见,足以外出闯荡圈内,行走江湖。但要切记,艺无止境,绝不可自满,更不可目中无人……”
  公元1928年是风云变幻、群雄角逐的年代,在武术圈内,各省健儿跃跃欲试;此间,国立南京中央国术馆及各省、特别市的国术馆也相继宣告成立并挂牌招生。一时间,中华大地掀起了“国术救国”的呐喊之声;好武之热血男儿更以孙中山先生“强国强种”、“我武唯扬”、“尚武精神”的题词为指导方针,大力倡导、普及传统武术,并将其渗透进政府、军队、学校乃至社会各界。李钟奇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开始了自己闯荡社会的漫长生涯。
  李钟奇老人告诉我:“那个时候的‘圈内’轶事,我今天不愿披露。因为,昔日的同行好友诸如,李松如、童仁富、王任福、刘云龙、严度万、唐殿卿、于振声、韩化臣、朱振英、马裕圃、罗玉等一代英豪,均已先后离世。他们身怀绝技,各具不同之能。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怀有一颗报国之心,心存民族责任感并且谦虚谨慎、礼貌待人,从不在公开场合随意指责或轻视其他派别的同行。这就是‘圈内’自古传下的‘一桶水不发响,半桶水尽晃荡,没有水乱嚷嚷’这个格言的具体体现。”
  话题一转,李老说:“我还是先来说说自己吧——我从9岁起学武,至今已有98个年头了。学了一辈子的传统武术,练了一辈子的书法绘画,到头来总觉得还没有学好、学精、学成。这大概就是‘活到老,学到老’这个人生哲理的形象诠释吧!”
  在谈到对中国传统武术的从前、现在以及将来的状况时,李钟奇老先生只用了短短几句话做了精辟深入的阐述:“武术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同古字画一样,均属国家瑰宝。武术遗产不能变更删改、胡编滥造,否则就形同假字画一类的垃圾了!现在的武术运动状况和将来的中国武术向何处去?能否继承下来?我只用4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大浪淘沙’!我这一辈子就认一个理,看准的路就一直走下去,走到底,决不回头!”
  我惊叹李钟奇老人如此高龄却依然记忆良好,开朗善谈!而李老却用十分肯定的语气告诉我:“自己能有今天这样的健康和长寿,全凭武术——武当派武术给我带来的幸运!根据自己近百年的经验,认为‘排手’、‘做架’及‘太极十三式’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效果极佳!”
  采访结束时,李钟奇老人特意把他早已写好的一幅书法精品(见42页)、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出塞》诗委托我转赠《祝您健康》杂志的读者。诗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看着这幅书法精品,我不禁感叹:这位尚武通文的“世纪同龄老人”,不但有着健康的身体,而且更具备健康的心态!从李钟奇老人的经历中,我看到了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和奋发向上的人生追求;它给我们以启迪,给我们以榜样并且激励我们奋发向上!
  
  (编辑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