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0期

说 腹

作者:闻 禄




  说到腹,大家可能马上会想起许多寺庙里笑嘻嘻地挺着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么,就让我们从弥勒肚谈起吧——
  
  话说“弥勒肚”
  
  从健康角度看,“弥勒肚”却是不可取的。据研究,大腹便便者易致诸多疾病,如血管病、糖尿病等。如腰围在100厘米左右时,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会从12.4%升高到72.2%。空腹血糖量可增加10个百分点,血清总胆固醇翻一番,低密度脂蛋白则增加3倍多。所以专家认为,大家应该保持适宜的腰围。多少才“适宜”呢?要求是:男性腰围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0厘米。
  腹部是最易堆积脂肪的部位,减肥就要想方设法去掉弥勒肚。
  不过,古时人们并不清楚弥勒肚对健康的影响;无论中外,人们反而认为挺着弥勒肚是富贵的象征。
  据说,唐朝的安禄山肚子很大,几乎能下垂到他的膝盖。有一次,唐明皇开玩笑地问安禄山:如许大肚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安禄山随口答道:这里面都是对陛下的忠心。安禄山说的自然全是假话。因为,他不久就造反了。他于公元755年冬在今河北的涿县举兵叛变,带着自己的亲信部队攻下了洛阳。“渔阳鼙鼓动地来”,逼得唐明皇逃往四川,而且不得不把皇位让给了太子李亨。安禄山这一反,也把他的干娘杨贵妃置于死地:她被缢杀于马嵬驿。然而,安禄山立足未稳就被反攻的唐军打败,757年被他的亲信在肚皮上捅刀而亡(另一说“为其子庆绪杀死”)。
  安禄山是不是因肚皮一刀而死?不妨姑妄听之。但腹部一刀通常并不能致人死地。在日本,切腹自杀是武士阶级常用来结束生命的一种方式。切腹必须从左至右横切,然后用刀子猛地往上一戳,直达要害。不过即使如此,切腹者也不易很快致死,为防死前痛苦,因此一般还需要助手在旁协助结束生命。
  
  “腹脑”之说的来龙去脉
  
  头部的颅脑是人所共知的智慧器官。但如果说肚子也有智慧,肚子也会做梦,一般人恐怕就难以理解了。然而有人声称:这是事实。
  在19世纪中叶,德国医生奥尔马赫发现人的肠壁上附着两层由神经细胞和神经束组成的网状物而深感惊奇,可他没有与“脑”联系起来。若追溯起来,或许古人已经知道这一点。譬如,人们会说“怒火中烧”,却不说“怒火脑烧”或“怒火心烧”;而古希腊学者,则的确把腹部看作是思维器官一部分的。
  199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和细胞生物学系主任格尔森提出新说,认为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它位于人体腹部,这就是所谓的“腹脑”,实际是胃肠神经系统。他说,腹脑拥有与颅脑相似的结构与差不多数量的神经细胞,其工作主要是负责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与消化液的分泌等。腹脑与颅脑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如果食物有毒,腹脑最先察觉,并立即向颅脑报警,人于是马上意识到腹内有毒素,接着就采取行动,用呕吐、排泄等方法去排毒。
  有趣的是,据说腹脑还会做梦。它“做梦”时,内脏会出现激烈的震颤,人就睡不好觉。
  腹脑也需保健。方法是:一要注意防寒保暖,在夏季尤应如此;二是要注意饮食卫生。不可过饥过饱;三要乐观开朗,避免情绪抑郁。
  
  腹痛是个大概念
  
  欧洲人曾经视腹为“不雅之辞”,因而竭力避免说到“腹”字。他们如果因为腹痛而就诊,也不管是上腹痛或下腹痛,一律称之为“胃痛”。那时的医生当然也心知肚明,都会非常谨慎地诊治“胃痛”的。
  腹痛是个大概念。它常见于腹内病变。举凡消化性溃疡、阑尾炎、胆囊炎、肝肿大、胰腺炎、肾结石、妇科病等都可引起疼痛;腹外疾病,如心脏病、肺炎等也会让人肚子痛。对于腹痛病人来说,及时去“对路”的科室就诊,可防延误医疗。一般说,发生在右上腹和右下腹的急性腹痛,首诊应看普通外科;有中上腹、左上腹、左下腹急性腹痛的,或慢性上腹痛伴泛酸、呕吐、腹泻的,应去消化内科就诊;有急慢性左、右腰腹痛,伴血尿的,应去泌尿外科;女性病人在行经期或有停经史而突发急性腹痛的,应去妇科;儿童可看儿科。但如果腹痛剧烈,则应及时到急诊科就诊。要注意的是:腹痛,特别是急性腹痛的病人,不要用手来压迫止痛。因为,如果此肘是胃十二脂肠出血,则会加重出血;如果是化脓性阑尾炎,则会加重炎症。甚至导致弥漫性腹膜炎;如果是蛔虫性肠梗阻,手压迫可使蛔虫挣扎乱窜,有可能引发肠穿孔。
  
  腹式呼吸与摩腹养生
  
  生命不息,呼吸不止。人们认为,胸式呼吸会使肺部的约2/5肺泡长期处于没有“开发利用”状态,不利健康。若运用腹式呼吸,则能动员尽可能多的肺泡参与到吸氧吐出二氧化碳的工作中来,使大脑和全身各器官得到更充足的氧气。而且腹式呼吸还可使胃、肠、肝、胆、脾、肾等内脏器官得到运动,加强了它们的气血循环,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它们的功能。
  我国古人对腹式呼吸甚为推崇,认为这是日常保健、祛病强身的好方法。但现代医家对腹式呼吸(深呼吸)的作用有并不相同的看法,一种说是有益,一种说是有害,认为至少是已知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宜腹式呼吸,现在看来,每天午睡与夜睡前,躺在床上做5~10次腹式呼吸,平时则按习惯自在呼吸,还是有好处的。
  摩腹也被视为是一种良好的保健养生方法。隋唐时期的名医孙思邈在《保生铭》中就把“食了行百步,数将手摩肚”作为自己的益寿之道。《寿世传真》上的“十要”和广为流传的《养生十六宜》中,也有“腹宜常摩”的说法。
  个中道理何在?据认为,腹是“百病之根”,必须“以动化静”才能得到保健。而通过摩腹,则可以“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病”,所以是益寿延年的方法。
  现代医学认为,摩腹可使胃肠及腹部的肌肉强健,能促进血液循环和消化液的分泌,也有利于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实践表明,经常摩腹还能去除脂肪,有一定的“消除弥勒肚”的作用;对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有某些辅助治疗功能。有人撰文称:“我动过两次肠胃手术,并发广泛性肠粘连引起经常性肠梗阻,痛苦万分。后经人介绍按摩腹部治愈,多年未犯。”
  摩腹时,手法要轻匀柔和,切忌用力过强;摩前宜排空小便,放松肌肉,摒弃杂念。
  腹内有恶性肿瘤及有腹痛、便血等病症的禁忌揉摩;孕妇亦不宜摩腹。
  简便的摩腹方法是:不拘坐、卧、站、行,先用右手自右上而下绕脐一圈摩揉为一下,计摩揉60下;再用左手自左上而下绕脐一圈为一下,计60下(摩时圈子可由脐周逐渐向外扩展)。如此为1次,以舒适为度。每天可根据情况摩腹1次、2次或3次。
  
  (编辑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