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1期

养生中的模仿与探索

作者:渠志冰




  人到了一定年龄,就会注重“养生”了。谈及养生,不外乎两点,一是不断地模仿他人的养生之道,二是不断地探索最适合自己的养生之道。
  所谓模仿,就是向那些总结出自己养生之道的高寿老人学习,学习人家成功的养生之道。从他人的生活规律,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中,学习借鉴,得出自己想要的。他人喜欢吃豆腐,你也可以常吃;他人是素食主义者,你也可以少吃肉;他人一日3颗枣,你也可以吃3颗;他人早上6点就起床锻炼,你依然可以6点准时起床……这就是养生之道的模仿。
  模仿,不能模仿那些“特殊”的人物。这些“特殊”人物的理论,往往是“不养生,就是最大的养生”。有些人,比如我的一位亲戚。一天三顿酒,几乎天天晕乎,但他长寿,活到七老八十也没有毛病。这种“酒晕子”式的养生之道你不要学;有些人,比如某著名漫画家,天天、顿顿吃肉,但他没有高血脂、高血压,健健康康地超过了米寿,这种“食肉”动物式的养生之道你也不要学;有些人,从来不锻炼,早睡晚起,但他什么毛病也没有,这种懒惰人的养生之道,你还是不要学……这些“特殊”人物,身体机能就是不一般,怎能胡乱学习模仿?
  向该学之人学习,朝着正确的方向走,这才是模仿的真谛。但模仿的同时,不能放弃自我的探索。当然,探索就是从生活规律,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体育锻炼诸方面,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去探索。自身的健康状况,首先要摸清,甚至自己上几代的健康情况,你都要摸清。因为从遗传的角度讲,上几代的健康情况就是你自己健康的“参照系”,你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摸清了自己的健康状况之后,就要在生活规律、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体育锻炼诸方面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
  另外,养生不忘养性,即时刻保持健康的心理,保持乐观、安详的心态,这是养生修炼中的根本。这个问题,可是要活到老学到老,修炼到老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善于把养生与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后人留下了保健强身的宝贵经验:
  一是排遣法。医学心理学家认为,悲哀也是一种能量,会造成精神的崩溃。长久的悲哀会对人体的免疫功能起摧毁作用,易发生溃疡病、冠心病,甚至是癌症。泰戈尔排遣悲哀的重要方法是写诗。用诗寄托哀思,消除这种有破坏性的能量。
  二是转移法。泰戈尔说:“人们为了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像被黑暗围困的幼苗。总是拼命地想撕破黑幕,投身到光明中去。”因此,他善于在亲人亡故、生活坎坷的悲痛之中,向宽慰与欢乐中转移,消除了痛苦的可怕折磨,会使心灵充满快乐的阳光。
  三是超脱法。泰戈尔是这样对待生活中的痛苦与欢乐的,他指出:“生命的悲剧猛烈地震撼着我们的感情,但生命从整体上看,是极其乐观的。悲剧只是生命的欢乐赖以表现自己韵律的一部分。”诗人由于对什么都看得开,因此,能够摆脱生活压在他心头的重荷,在猝然来临的打击面前泰然自若。
  
  (编辑 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