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12期

合理吃糖无损健康

作者:谢基立




  糖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和矫味剂,大多数人平素都会吃点甜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吃得好,吃得讲究,我国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富贵病”的发病率随之攀高,于是,不少人对食糖与健康的关系产生误解,以为糖是导致这类疾病的罪魁祸首,甚至把它说成是“白色毒药”、“健康杀手”什么的,而这与一些广告商的误导不无关系。
  我们知道,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摄取6种营养素,其中糖(包括淀粉等碳水化合物)是提供热能的主要物质,无论在有氧状态或是缺氧情况下,都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燃烧”糖,迅速为身体提供能量;在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或用脑过度时,更需要葡萄糖及时补充能量。血糖不足会出现头昏、头晕和倦怠乏力等症状,甚至发生低血糖昏迷,从而降低劳动效率和学习效率。
  作为“多糖”的蔗糖,乃糖家族中的主要成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食糖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调味品。它不但能提供身体能量,还可以增加食品的风味,变得好上口,惹人喜爱,糕点、饮料、乳制品等都少不了加些糖,才能美味可口,不然的话就会淡而无味,使人不感兴趣,婴幼儿更离不开糖,糖为乳品、饮料、食物中常常加入的调味剂。
  有些人害怕吃糖会引起糖尿病、高血脂、肥胖等疾病,而盲目忌糖,远离甜食,这样做未免有失偏颇。对食糖的利弊应当正确认识,包括糖在内的碳水化合物,如果不加限制地过多摄入,当然不妥,久而久之也许会导致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病等所谓现代文明病;但是,也不必过分忌糖,毕竟糖是身体的主要能源。
  糖进入人体后,很快被肠道吸收入血,使血糖迅速升高,在胰岛素作用下,部分血糖转化为糖原,在肝脏和肌肉内贮存,或转化为脂肪在脂肪细胞内沉积,则血糖不致于突然升高,而保持相对稳定。如果吃糖不加以限制,长期大量摄入,就会增加胰腺的负担,长期超负荷运转,终于导致其功能衰竭,使血糖升高,一部分透过“肾滤”,从尿中排出,是为糖尿病。糖摄取过量,还可以转化为脂肪贮存,沉积于皮下和腹部,而导致身体肥胖臃肿,甚至引起动脉硬化和心血管疾病。以上这些情况,当然应当力求避免。
  所谓高血脂(医学上称为高脂血症),即血液中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明显升高,其实这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主要由于平素喜食油腻厚味所致。至于身体过度肥胖,不能只归罪于吃糖,肥胖者未必多吃糖,平素饮食过量,进食过多含动物脂肪的肉食,营养过剩,缺少体力活动等,皆为引起肥胖的诱因,单纯减少糖的摄入,未必能减肥。
  至于说吃糖过多会导致寿命缩短、大脑病变、神经过敏、衰竭、口腔和肠粘膜功能障碍,患胃癌、肠癌的危险性增加云云,查阅医学文献,未见这些说法,属于诬陷不实之词,不值一驳,应予推倒。
  广告将蔗糖说得那么可怕,一无是处,无非是为了推销其产品而“打击别人,抬高自己”,就像为了推销降胆固醇类药物,而将胆固醇说得一无是处、可怕极了一样,这种误导消费者的手法当然不可取。
  营养学家们推荐的蔗糖摄入量为:每人每天30~40克。上了年纪的人,随着与血糖调节相关的胰腺、肝脏、胃肠等脏器功能的衰退,机体调节血糖的能力也有所下降,“糖耐量”会降低,因此老年人吃糖宜有所节制,但也不能一点不吃。
  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每日人均食糖消费量为55克,相比之下,中国人食糖消费属于低水平,日均消费量仅为21.9克,在全世界排名为倒数第七位。正因为这样,1997年4月,中国营养学会对《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进行修订时,未强调控制吃糖、降低食糖摄入什么的,并且删去“甜食要少吃”这一条。
  总之,国人不必对食糖存在这样那样的戒心。针对人们对吃糖产生的种种误解与偏见,我国有关专家就这个问题做了科学的阐述,并且下了这样的结论:合理吃糖,无损健康。
  
  (编辑 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