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3期
诊脉考医生:看中医时的最大误区
作者:孙清廉
“诊脉”是中医诊病的一种独特方法。运用于临床至少已有3000多年。它是通过诊察脉搏的次数、形态、节律,脉的气势和通畅程度等来认识疾病的。切脉不但对正确判断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等意义重大,而且对诊断某些疾病,如心脏系统疾病的价值尤为重要。但是,大家也应该明白,每个人所表现的脉象一般认为不过28种(加上七怪脉也不过35种),最常见的则不过10多种。而内、外、妇、儿等各科所患疾病不下几千种,且一种疾病可见多种脉,一种脉也可见于多种病,因此,单靠诊脉来全面诊察判断认识疾病,显然是不全面的。大家都知道,中医看病的诊察方法有:望、闻、问、切四大方法,缺一不可。若想对某种疾病获得比较全面的认识,必须结合观色、望舌、察苔、闻声、问症等诊察方法“四诊合参”,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也就是说,问诊是重要的四诊之一,对于发病的原因、病情的发展过程、治疗经过以及患者的具体临床症状,特别是了解患者的某种隐情等十分重要。不通过问诊,或患者本人不“实话实说”是很难让医生全面了解病情的。这样,也必然会影响医生对疾病做出全面而正确的诊断,也必然会影响对疾病的治疗功效。所以说,以诊脉考医生,危害的不是别人而正是患者自己。
然而,为什么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诊脉的地位要高于其他三种诊法呢?笔者认为,一是脉诊方法比较独特,而不像其他三种方法那样直观明了,在多数患者眼中显得更神秘一些:另外,在中医诊断疾病过程中,对于判断寒热、虚实等疾病的本质,对于许多寒热、虚实真假疑似证候的辨别鉴定有时要“舍症从脉”,特别是对生死的最后判断,诊脉的意义尤其显得重要。
那么,为什么许多人又会产生“病家不用开口,医生一号便知”的印象呢?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些中医师本身故弄玄虚,把诊脉神秘化,以显示自己的医术高超:二是患者不完全明了中医诊病过程的真相。其实,医生在接诊病人搜集与患者有关的信息时,是从患者一进门就开始了:病人的年龄、性别,患者的言谈举止、步履神态、面色、表情、胖瘦、体质,有无咳嗽气喘以及病人与家属的谈话内容等,都会成为医生掌握患者疾病信息的重要来源。在诊脉时,再看看舌苔等,这样一来,虽说病人还没开口,其实医生已完成了“望、闻、问、切”的大部分内容。特别是许多有经验的老中医,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对于切脉与望诊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时,医生再与患者说他的“号脉结果”时,显然已不是无的放矢,也不单是诊脉的结果了,而是“四诊合参”得出的综合结论。只是因为这些诊察方法比较隐蔽,患者没有觉察罢了。即便是这样,医生仍会再通过问诊以完善诊查资料,以最后确定病人的病机和决定治疗方案。
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在中医临床诊疗工作中,不仅要特别强调“四诊合参”,同时还应广泛借鉴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和方法,这对于提高中医的诊疗水平,促进中医现代化。其意义无疑是非常重大的。
(编辑 祝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