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5期

养生有道

作者:佚名

是必要的,但如果无休止地追求钱财,甚至为此不惜劳碌奔波折腾自己,就不明智了。孔子说:“老年戒之在得”,这“得”主要是指钱财的贪欲: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这“欲”包括许多方面,但钱财无疑是最重要的“欲”。
  名利是许多人一生追逐的目标,纵观古今,为此败劣者不在少数。人到晚年,淡忘名利、不攀比、不生气、心理平衡才能健康。当你闭上眼睛,顺乘“云梯”升天时,你能带走几何?人类生活的实践证明,正确对待名利地位,采取宽容、大度的态度,是保障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郑逸梅老先生95岁时,眼不花,耳不聋,每年还发表作品几十万字。曾被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评为“健康老人”。他的体验是:“我既不和人争名,也不和人争利,一切付诸淡然。”
  平常尽量少想自己的年龄,这种心态会使人总是感到年轻。还能有所作为。人老思想不能老、精神不能老。老年人不要整天掰着指头算:我今年七十三了,我今年八十四了,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而是应该总认为自己还年轻。有首诗说得好:“花甲莫言人已老,昔日老者今壮年。七十莫叹近黄昏,桑榆未晚霞满天。”
  “人生自古谁无死”,忧有啥用?凡事要大度、乐观、宽容地看待。不要老把死亡挂在心上,整天琢磨自己是不是患了什么病,稍有不舒服就疑神疑鬼,想着肿瘤癌症什么的。这种精神脆弱的心态会使机体丧失抗病能力,只会加速衰老。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在谈到养生时说:“应该教他如何生活,不要教他如何躲避死亡。”这是很有见地的。既然死亡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想它何益?何不在有生之年。争取为人类社会多做贡献?起码要生活得洒脱些罢!
  就是说有点小病不要总挂在心上胡思乱想:我这病不轻呀!能不能治好呀?还能活多久呀?自己应该有信心战胜疾病。当然,有病早防、早治还是对的,这里说的是不要被疾病吓破了胆。有调查显示,过分专注于病,会使人精神压力加大、免疫力下降、病情加重。应采取“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泰然处之,继续乐观地生活,忘掉疾病,这样有利于治愈疾病。
  “可怜天下父母心”,甘愿为子女做牛做马的父母比比皆是。生命不息,操心不止。父母最有牺牲精神。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含辛茹苦地把子女抚养成人,又节衣缩食地为其操办婚事。常言道:子女事提起千斤重,放下鸿毛轻。因此。大可不必为此过分牵肠挂肚。孩子们既然成家立业了,就让他们独立生活去吧,只有放下这沉重的包袱,解脱精神负担,方可健康长寿。俗话说得好:“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老年人已走过漫长的人生道路,经历过“潮起潮落”,难免与他人留有怨恨,如果让这些怨恨萦绕于脑际。赶之不走,挥之不去,只能是平添烦恼。应放弃怨恨。不再计较,多一份心平气和的心态,就会多一份宁静安康的心境。
  人一生中难免受到各种委屈,如果耿耿于怀,时时记起,必然生出自卑自怜的心理。久而久之,则怨天尤人,看啥也不顺眼,跟谁也合不来。这实在是跟自己过不去。如果胸怀开阔些,多想想美好事情。受点委屈又算什么呢?!
  懂得淡忘,知足常乐。聪明的老年人应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随遇而安,乐享晚年。

[1]